首页>一线人物>往期回顾
气象人王奇:“奇”人的奇事(图)
来源:中国民航网2014-01-14 14:34:00

 

姓名:王奇
单位:西北空管局气象中心
职务:自动观测室副主任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有人是平凡的,但却能让原本无奇的生活,泛起点点涟漪。在保障西北空域安全的队伍中就有这样一位"奇"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给枯燥的工作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就是西北空管局气象中心自动观测室副主任王奇。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坚持用勤学的方法充实自我,以严谨的态度努力工作,勤勤恳恳、不断创新,成为西北航空气象的一座活标杆,是众人学习的典范。

  "奇"人之语

  "我与西北空管局气象中心一起成长。"王奇骄傲地说。2012年是王奇工作的第18个年头,在18年的工作中,他见证了民航西北管理局航务管理中心气象台到民航西北空管局气象中心的重大变革,他经历了从一名年轻的机务学徒到一名技术骨干的成长过程,培养了他对待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小到一个参数的设置、一条线缆的标识,大到一个设备的故障抢修、一个项目的技术改造,他都亲力亲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

  "保障飞行安全是我们的责任。"对待空管人肩膀上的责任,他一直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履行的。2012年是西北民航事业的一个新纪元,此时西安咸阳机场二期空管工程气象项目建设也进入关键时刻,工程不论从设备设施的安装、使用,还是人员的技术操作、理论培训,都对气象部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王奇凭借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全身心投入咸阳机场二期空管气象项目建设,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在短短的8个月时间里,王奇放弃元旦、春节等国家法定假日10余天,累计牺牲正常休班时间多达近百天,他以岗为家,以设备为友,渡过了无数个夜晚。他清楚的记得,一次儿子期末考试取得了好成绩,等他回家庆祝,当他深夜踏入家门时,看见的是孩子手捧试卷熟睡的身影和妻子熬的红红的眼睛,看到这里,他哽咽了,直至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感觉,但是安全的责任让他选择坚守。

  在二期空管气象工程建设期间,他除了要做好日常自观系统的维护、维修、校准工作及自观系统零备件管理工作外,还负责二期空管气象工程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验收、试运行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各方面协议的签订与补充等大量的工作,满满的工作占据着王奇的时间,消耗着他的精力。就在此时,他的母亲突发性中风病倒了。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他深知此时的项目离不开他,没有对任何人讲困难,他选择默默承受。白天坚守在岗位上,积极参与新配自动观测设备的检查工作、安装配置新设备服务器文件、老跑道设备数据与新系统融合工作、新工作站的安装工作、自动观测设备搬迁工作等,他常常同其他机务员一起顶着寒风、踏着泥泞与大家一起爬高上低,持续工作在岗位上,奋战在跑道旁,直至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而回家后再去照顾母亲,这是王奇每天必做的事情,每当他看见母亲苍白的面容,听着母亲轻微的呼吸,他的心里都会多一份愧疚和自责。每天睡不到4小时的他,次日清晨六点半就拖着困乏的身体起床,背着老母亲下楼赶往医院,待安排好检查、治疗等相关事宜后,又风尘仆仆地赶往单位上班,日复一日的连轴转,王奇眼睛里充满了红红的血丝,原本壮实的身体也消瘦了不少,当同事劝休假照顾母亲时,他只是微微一笑说:"安全无小事,这都是我该做的。"这"奇"人的话语,却道出了他内心的不平,让我们大家为之动容。

  "奇"人之法

  王奇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注重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Vaisala公司的系统手册、各类设备运行与维护手册等,与设备打起交道来,总是显得那么游刃有余。自身的业务提高在他看来是远远不够的,他还积极参加了西北空管局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举办的一期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班,顺利取得了全国统一组织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通过了"GCT"考试、专业课以及专业综合考试,从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不仅如此,平时他还购买大量通讯专业、计算机专业、探测专业方面的书籍,在业余时间潜心学习,及时对比、吸收国内外探测方面先进的理念和做法,为气象中心解决了通讯长距离传输方面的相关问题,成功实现了电平转换盒到RS232长线延长器的转变,节省了时间,为中心节约了数万元的经费。

  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是王奇对新员工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民航气象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气象自动观测岗位上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作为年轻人,知识的储备量虽大,但缺少大量的岗位实战经验及设备维护维修技能,王奇同志对于年轻人的培训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采取"三压"的形式,让年轻机务员尽快从毛头小伙子成长为技术成熟的机务员。"一压",即是放年轻人"跑市场",让他们尽快熟悉、掌握各种设备的型号、性能、用途、利弊等,积极参与到科室设备零备件管理、仪器仪表的采购等工作中,让他们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二压",即是在学习、管理零备件的基础上,对他们进一步讲解设备运行机理、操作及注意事项以及工作中优秀保障个例的考虑思路、解决方案等内容,事无巨细地教导着年轻人,让他们工作岗位中尽快成长;"三压",即是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接触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常带他们参加各类外出培训班,并对所学知识加以引导、反复考核,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严师出高徒,经过王奇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在最短的时间内,逐渐成长为技术岗位的一把能手,无论是从设备理论知识,还是设备实操技巧,他已经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标杆",在青年人岗位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足迹。

  "奇"人之事

  "严""细""实"是王奇对工作的一贯要求,"胆大""心细""精益求精"是他对于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准则。一直以来,他都认为科研与业务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科技研发能力的气象业务是低水平的重复,没有应用前景的科技研发是无用之功,因此,他总是不断思考,善于总结发现,反复研究,技术创新,在科研技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1年在西北空管局和气象中心的支持帮助下,他完成了自动观测多功能通信单元通信架构技术改造项目,以较小的成本,有效整合、升级、改良了系统通信架构,提高了设备性能、降低了系统运行风险、减小了机务维护强度,使设备维护操作简便易行,尤其在系统故障时,对主备机切换效率的提高达数倍以上,由原来至少一小时以上至目前10分钟左右,解决了原有通信架构在安全生产保障中存在的通信架构不合理、相关端口性能不稳定、故障时系统恢复时间长等实际问题,安全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明显。

  "科研技改工作,离不开局领导和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我才能大胆的做事,做实实在在能解决工作问题的实事",王奇真诚的说。2011年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的核心部件MCU111通讯单元故障,外场所有设备数据中断,经过多方联系,连厂家都放弃修复建议更换时,王奇在中心领导的支持下,顶着巨大的压力,依靠日常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资料,翻阅大量书籍,经过数月的潜心研究,反复实践,最终花费1万元钱完成了MCU111通讯单元的修复工作,为中心节约经费20余万元,可观的数字比例,突出的效益比列,狠狠地冲击着每位气象人,成为气象中心的一段"佳话"。

  刻苦勤学是他的习惯,甘于奉献是他的修养,开拓创新是他的追求,他用朴实的"奇"式话语、踏实的"奇"式态度、务实的"奇"式作风影响着我们。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共同创造西北空管气象中心组的美好明天。

责任编辑:徐飞
相关新闻:
民航湖南监管局党委中心组集中研读《习...
民航安徽监管局对芜宣机场开展暑运安全督查
中国民用航空宣传教育中心2024年度部门决算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2024年度部门决算
青岛空管站守护暑运天路 力保航班高效运行
便捷旅客出行路 乌兰浩特机场新增免费手...
海南航空出席2025年梅西大学中国校友会...
济州航空上半年航班准点率上升4.9个百分点
尖兵闪耀赛场 包头机场消防队全市比武展...
包头机场细化服务举措让旅客旺季出行更安心
江西航空开展八一建军节主题机上活动
锡林浩特机场探索非航新业态
上海监管局全力迎战台风“竹节草” 督...
河南机场集团启动危险品互信社区郑州试...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多举措严防基孔肯雅热...
我国自主研制新舟60民用搜救机在陕西成...
江西航空“成都—南昌”航线专属产品助...
东航云南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保障中心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扎实开展分层分类廉洁...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丰富廉洁文化阵地建设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