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陈兴海
单位:东航云南有限公司地面服务部
兴趣爱好,足球,篮球,健身,唱歌
"他待人热情、真诚;工作任劳任怨、认真负责;驾驶技术精湛;被东航云南有限公司地面服务部誉为"金牌驾驶员,"他就是通用车辆中心外场车驾驶员——陈兴海。
2005年10月,怀着儿时的梦想,陈兴海辞去不错的工作,应聘到东航云南有限公司,成了地服部通用车辆中心一名驾驶员。7年的工作磨练,练就了一身真本领。

工作岗位的"领军人"
陈兴海先后驾驶过摆渡车、清水车、垃圾车,岗位的多样性,练就了他精湛的驾驶技能和过硬的修理水平。刚到车队时陈兴海觉得自己开过几年的车,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在一次送完延误旅客返回的过程中,车辆在市区一繁华地带突然熄火,怎么也发动不起来,道路也因此被堵了起来,后面催促的喇叭声响成一片,不得已,只好请来交警把车移开。这次"沉重的打击,"让陈兴海暗下决心,一定要提高驾驶技能和车辆修理水平。于是在每次保障完航延旅客返回的途中,反复的练习换档过程中的最佳时机、方向转动的合适角度和刹车力度,经过三个月的摸索,陈兴海开起车来做到了真正的"人车合一;"驾驶技术的提高并不是陈兴海终结目标,为了提高车辆维修水平,车队两辆"年过半百"的"沈飞"车成了他的"手中菜,"只要是没有保障任务,总是能在"车屁股"后面或是车底下见到他,对车辆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仔细检查,并找出原因,功夫不负有心,不到半年时间,只要车辆出现故障,他总是能"手到擒来"修理好。在很多人看来,做到这些已经足够,也很不简单,但陈兴海并不这样想,为了在接送延误航班时,节省足够的时间,节约燃油,他把所有的航班延误酒店都一一的抄下来,找来地图选出几条相对合理的线路,并研究出不同时段最佳行车线路和堵车时绕行线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尝试,大大缩短了行车时间,"行车法则"也在车队得到了推广,车队"金牌驾驶员"的称号也在地服部传开。

同事身边的"热心人"
"晚上没有休息好吗?家里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在一次交接班时,陈兴海发现小杨眼睛略有些红肿,当得知是因为小孩晚上突发高烧,在医院陪了一夜没合眼,他就让小杨先回家休息,再去照顾孩子,班上的事情他接着。其实大家都知道,陈兴海上了一天的班,此时更应该好好休息,每次只要让他知道谁家有困难,准会第一时间安排他们回家处理事情,自己替他们上班,用他自己的话说:"谁家都会有个紧急事情,特别是你们上有老下有小;至于我吗?现在还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几年来,谁也记不清陈兴海为大家上了多少次班。每次分队来了新员工,陈兴海也总是主动承担传、帮、带任务,"谁都是从不会到会,最后到精,"陈兴海总是微笑着说到。于是他总是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培训,传授安全驾驶技能和延误航班服务技巧,对保障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的服务和不正确的操作都及时提醒,空隙时间和同事们谈谈心,聊聊家长,并鼓励他们干好本职工作。


延误旅客的"贴心人"
"航班延误、车辆不延误。"这是陈兴海进入外场分队以来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用实际行动去真正诠释。有一次,昆明飞往腾冲的MU5955航班因目的地天气原因取消,旅客改签到次日补班保山航段。20:00,陈兴海在接到延误组工作人员通知运送延误旅客后,立即驾驶车辆前往候机楼指定位置等待,随着延误旅客陆续登车完毕,车辆也即刻驶向市区酒店,情绪激动的旅客并没有因为上车后平静下来,一路上不停的辱骂陈兴海,还不断地拍打座椅。当车辆行织驶至机场高速两面寺立交桥时,有几名旅客冲到前排驾驶室质问陈兴海为什么走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到酒店?陈兴海放慢车速,将车靠近安全地带停下,解释道:"因新机场周边生活配套区未建好,没有相应的酒店入住,现在只能进入市区条件较好的酒店,请大家理解,如果不堵车的话,50分钟左右能够到达。"话音刚落,一口唾沫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陈兴海的脸上,他并没有理会,只是用衣服擦拭了一下,继续向旅客解释,等到旅客情绪稍平静下来,他回到驾驶座上并为旅客播放舒缓音乐,适当的调了一下空调的温度。到了延误酒店,指引旅客下车,帮助旅客办理入住手续,并为老人搬运行李。此时那个吐过他的旅客显得很过意不去,上前拉着陈兴海的手说:"对不起!刚才太冲动了,看到你忙前忙后的为我们服务,感谢您!感谢你们东航的服务!""航班延误给你们带来不便,是我们应该做的,"陈兴海说完。旅客张先生竖起大拇指称赞到:"你真是我们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