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国民航运输航空连续安全飞行88个月、5670万小时,安全运送旅客29.3亿人次,连续15年保证空防安全。应该说,我国民航在运行安全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行业年运输飞行小时突破千万,年增量超过百万,发展增速快、体量大。为保持安全发展的迅猛势头,持续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我们必须坚持转变管理思路、融合科学技术、补齐行业短板、提升发展质量。
安全管理
需要上升到哲学高度
当前,行业安全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安全管理约束条件增多,在这一新常态下,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做到:抓大不放小,抢前不靠后。“抓大”就是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精力关注重点单位、重点人员、重要岗位、重点环节。“抓大”并不是就得“放小”,安全管理无小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重大安全事故往往源自对细小隐患的无视,大的风险要狠抓严治,小的隐患同样要盯紧不放。通过“抓大管细”把“安全隐患零容忍”层层落实下去,确保安全形势始终平稳可控。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在前面,把关口前移,提高风险感知力,增强系统免疫力。如此才能更好地预判安全运行态势,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牢牢把握安全管理主动权。
安全管理
需要科学的理念引导
2018年全国民航航空安全工作会议指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工作经历了摸索管理、经验管理和规章管理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民航规章制度基本成型,安全管理水平突发猛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安全记录。近十年来,中国民航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世界民航业的增长动力。但依托规章管理的投入产出比日益降低,这必然跑不过行业发展的速度,安全风险陡增。安全管理需要顺势而为,我们已经开始由基于规章符合性的管理向基于安全绩效的管理转变,从规章管理步入系统管理,提升安全管理体系(SMS)管理效能,从“盯人盯事”的静态管理,转变为盯组织盯系统、重过程除隐患的动态管理。
安全管理
需要狠抓责任的落实
在民航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要做到精准监管,落实监管责任,需要有清晰的监管清单,为监管单位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导。同时,还需加大对监管工作的技术支持,丰富“监管武器库”,创新监管模式,让一线监察员清楚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还是在企业,局方更多的是监督企业责任落实情况及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安全绩效。企业需要保证安全投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层层分解安全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到人,确保责任人明晰责任边界,确保责任分配“无真空”“无死角”,形成人人都能“发现问题、报告问题、解决问题”的安全文化。如何把新技术融入民航建设,同样是民航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企事业单位需要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行业的融合,充分利用数据分析,为每一位飞行员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及操作建议,强化训练质量、降低运行风险,开创“大数据+飞行安全”的新模式。
安全管理
需要切实有效的抓手
民航业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专业人员的培养速度,在没有更加有效的训练体系前,中国民航还将持续面临专业人员不足、岗位技能薄弱的挑战。诚然,交由市场去调节资源配置可能更加高效,但是涉及公共安全的民航业,这种调节的代价我们承受不起,严把准入关口会是更好的选择。面对已经取得合格证的单位,要平衡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必须遵循“谁安全谁发展”的原则。逐步改善安全管理水平与企业扩张速度不匹配的问题,从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在规章标准滞后于发展现状的情况下,适当的行政管理手段作为弥补规章滞后的措施,需要有科学依据,利用科学建模、数据分析进行决策,使得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化、更加科学化。安全是发展的根基,只有具备了好的安全绩效、突出的预警能力、卓越的风险防控,发展才能迈开步子。对公司,要充分发挥安全监察部的自查作用,强化公司自我进化、自我迭代的代谢能力和造血功能。对局方,要充分发挥主任监察员的作用,主任运行监察员是深入一线的安全触角,是最能感受到局方监管与企业生产之间、安全与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人,是督促企业自律的守望者。发展不是百米赛,而是马拉松,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稳中求进才是民航发展的硬道理。“稳”是指安全态势平稳可控,“进”是指行业向前持续发展。“稳”是前提,“进”是目的,没有“稳”字护航,何谈“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民航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在保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变革,依托新的思路、融合新的技术,提升监管效能、强化系统管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 景少锋 作者单位:云南红土航空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