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中国机场
甘肃民航1—10月保障首乘旅客8000余人 首乘服务激活航空市场新动能
来源:中国民航网2025-10-31 09:31:00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通讯员肖倩茹 报道:首乘旅客,既是航空出行的“新鲜血液”,更是民航市场持续增长的核心潜力群体。他们的体验感知直接影响航空消费习惯的养成,对拓宽民航服务覆盖面、激活下沉市场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航空出行加速大众化,甘肃省民航系统以首乘服务为突破口,用有温度的保障挖掘市场潜力,成效显著。据统计,2025年1-10月,甘肃省9座机场已保障首乘旅客8136人,首乘服务已经成为甘肃民航成为拉动航空运输增长的重要引擎。

首乘旅客的转化与留存,关键在于构建全流程的便捷服务体系。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作为区域枢纽,创新性地将首乘服务与空铁联运、中转便利化深度融合,打造“首乘联运”“首乘中转”特色服务品牌,让“第一次”乘机的体验从出行起点延伸至全程。针对首乘旅客对流程不熟悉、易焦虑的特点,机场与民航大巴、城际列车建立协同联动机制,依据“首乘预约”信息,在大巴下客区安排专人迎接,并在综合交通枢纽(GTC)增设问询引导柜台,将服务触角延伸至高铁出站口。兰州西客站“空铁岛”的场外延伸功能持续发力,为首乘旅客提供动车转机“一站式”服务,彻底打通空铁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为降低首乘旅客的出行成本,激发消费意愿,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联合中铁兰州火车站、同程旅行推出“经兰飞·铁免空优”航旅促销产品,首乘旅客购票即可享受联运优惠,用实惠价格撬动市场需求。在中转服务领域,机场打造“经兰飞-首次中转”专属产品,以“干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网络试点为依托,提前精准推送中转信息,提供预约服务、中转餐食、免费住宿等延伸保障,构建起“一次支付、一次值机、一次安检、行李直挂、航变无忧”的中转通程体系。便捷的服务带来显著成效,目前机场中转首乘旅客占比已提升至25%,首乘群体正逐步转化为中转市场的稳定客源。

不可忽视的还有支线机场,已经是服务地方群众、挖掘县域首乘潜力的前沿阵地。甘肃省各支线机场立足地域特色,将首乘服务与本地需求精准对接,让每一位首乘旅客都能感受到“专属关怀”。庆阳机场聚焦无陪儿童与老年群体两大重点,推出“爱不释手”无陪儿童服务品牌,同时保留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并行,为老年旅客提供人工引导、手续代办等暖心服务,用细节消融“数字鸿沟”;陇南机场与兰州机场建立首乘旅客信息共享机制,旅客从兰州起飞时,保障信息已同步传递至陇南,落地后专人协助提取行李、引导出站,实现“跨场联动、全程无忧”。

甘肃各机场持续完善“热线电话+现场柜台+线上平台”的多元预约渠道,同时强化员工主动识别意识,通过细致观察与耐心询问,及时发现未预约的首乘旅客并提供帮助。旅客也可自愿佩戴首乘专属标识,根据需求选择全流程或分段式引导服务,让服务供给更精准、更贴心。

首乘服务的温度,决定了航空市场的广度——甘南机场地面服务部员工用藏汉双语为藏族首乘旅客提供帮助的场景,正是甘肃民航践行“真情服务”理念的生动缩影。这种以旅客需求为中心的服务升级,不仅有效提升了甘肃民航的整体服务品质,更成功将首乘群体转化为稳定客源,为航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截至10月19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6万人次,较去年提前17天达成这一目标,首乘服务的拉动效应持续凸显。

从枢纽机场到支线机场,从流程优化到特色服务,甘肃民航用一系列务实举措让首乘旅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随着首乘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有更多群众选择航空出行,为甘肃民航高质量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新活力。

责任编辑:lijiwei 000
推荐新闻:
首都机场分局“和枫驿站”举办警民拔河比赛
呼和浩特机场开展消防技能比武竞赛
三亚民航2025年职工篮球比赛拉开战幕
乌拉特中旗机场开展安检设备“全面体检...
西北空管局空管中心圆满完成新建南二跑...
赤峰机场顺利完成秋季设备换季维护工作
呼伦贝尔机场联合机场商贸开展中秋主题活动
东航江西分公司举办贵宾厅双节主题活动
首都航空:做优首乘服务 助旅客圆梦蓝天
深圳航空郑州基地:万米高空“镜”显真情
江西航空开展主题机上活动
中国航油山西分公司团委组织参观抗战主...
中国民航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在...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全电食堂”改造项目...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机场急救中心成功协...
壹通无人机公司签署多边保险服务协议
中国民航大学召开航空国际商务专业建设...
阿斯塔纳航空广州—阿拉木图航线增至每...
锡林浩特机场暑运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技术进阶助推航空保障升级 宁夏机场承接...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