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机场集团以 4A 架构为核心的智慧机场建设方略持续扎实推进,伴随集团“AI + 专项行动”全面深化与企业级 AI 助理“小西”的规模化应用,银川机场航站楼管理部弱电中心以技术突破,自主搭建“AI 智能体+本地RAG知识库” 融合平台。作为集团 AI 技术落地的重要标杆,首批覆盖安全、生产、培训等核心场景,将分散数据转化为决策能力,为西北空港集群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典型的实践样本。
作为集团“两翼”发展格局中的关键节点,银川机场曾长期面临一线运行的效率瓶颈:值班人员检索“三大规程”需耗时十几分钟以上,撰写事件调查报告需在千余份历史文档中人工筛选,新员工面对设备故障工单常因 “经验空白” 陷入被动。这种知识分散、检索低效、沉淀困难的瓶颈,与集团推进“数据智能驱动”的战略要求形成反差。
航空业的安全规程、设备参数每月都可能更新,传统文档管理已经跟不上业务节奏。借助集团与钉钉共建的数字化底座能力,中心确立“RAG + 本地大模型” 的技术路径——通过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破解大模型“幻觉”难题,用本地部署保障数据安全,精准匹配机场对知识时效性与准确性的双重需求。
弱电中心构建的技术闭环,成为集团“AI+场景”深度融合的范例:采用RagFlow搭建本地知识库,集成DeepSeek大模型与自定义智能体,通过向量数据库实现“检索-推理-生成”全流程本地化运行。这一架构契合集团“数据专有、价值专享”的私域大模型建设原则,核心优势凸显。
安全态势秒级研判的升级显著--上传工单与巡检数据后,AI助理内生成含风险等级、趋势预判、处置建议的可视化报告,实现“一页总览”的全局管控。该功能已助力受限航班保障及时率提升。
而且,输入巡检记录后,智能体自动匹配设备型号与历史数据中的故障案例,输出“风险点+整改清单”,隐患锁定时间压缩至“分钟级”,与集团5G专网支撑的设备智能监控形成协同效应。
同时专业问题即时响应。针对“ORACLE 归档失败”等高频问题,AI结合历史工单与设备手册,处置指引“零时差”推送,新人独立处理工单的熟练度提升 60%,相当于为每个班组配备了全天候“AI老师傅”。
截至目前,平台知识库已沉淀法规标准、设备手册等数据,通过 Prometheus+Grafana 监控体系实现检索延迟低于500ms、模型调用成功率超95% 的生产级运行标准。
依托集团“1+N”数字化协同模式,弱电中心将试点成果向全部门辐射:
安全质量室上线“法规制度指引助理”,实现千余项民航规章的“秒级检索”,替代了传统的“翻册核对”;引入隐患风险库的“方案智慧助理”,在施工方案审查中自动识别合规缺口,推动管理从“事后整改”向“事前预防”升级,与集团安全理念高度契合。更深远的价值在于技术复用性——该平台与集团“小西”AI助理形成能力互补,其多模态扩展方案未来将实现安检图像分析、语音交互等功能。按照建设路线图,平台将逐步接入航班动态、旅客服务、能源消耗等鲜活数据,推动AI能力向“预测决策”跨越,为集团构建“透彻感知、智能协同”的智慧民航体系提供核心支撑。
银川机场的实践验证了RAG技术在航空领域的独特价值,正逐步推动该架构在西北机场集群的规模化部署,让“数智大脑”成为空港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通讯员王诗莹 王永君)(编辑:张薇,校对:李季威,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