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帮扶绘新篇,国企担当显温情。长期以来,西部机场集团聚焦乡村教育发展现状,深化教育帮扶成果,将大型国企的社会责任延伸至乡村一线,精心组织“我为乡村孩子上堂课”公益支教活动。作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者与运营者,西部机场集团始终以民航事业为纽带,在助力社会建设中主动作为,既通过支教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更以航空枢纽为支点,撬动区域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进步,用民航人的坚守与奉献,在乡土大地上书写责任答卷。
今年7月,集团选派优秀员工前往安康市宁陕县广货街镇五台村,为当地孩子送去知识与梦想。

乡村课堂的初心传递
支教并非田园之旅,西安咸阳机场青年员工郝晓钰怀揣着“为乡村孩子推开一扇窗 的信念,踏上了这片陌生而遥远的土地。从高效运转的航空枢纽,到群山环绕的偏远山村,环境的巨大落差让她深感乡村教育的迫切需求--简陋教室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用蜡笔勾勒的美好世界;略显破旧的课桌前,承载着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西安咸阳机场作为国家重要航空枢纽,不仅是中国西北的”空中门户“,更是连接城乡、贯通内外的”经济桥梁“。集团选派机场员工支教,正是将航空枢纽的”开放视野“与”服务温度“传递至乡村的生动实践:通过支教老师的亲身经历,让乡村孩子了解民航事业的发展,感受外部世界的广阔,而这种视野的拓展,恰是机场助力社会建设中 “精神赋能” 的重要一环--交通枢纽的价值不仅在于缩短地理距离,更在于打破信息壁垒,让偏远地区的群体共享时代发展成果。
因此,为让课程更贴合孩子需求,郝晓钰提前调研学生的通识知识进度、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量身定制教学计划。课堂上,经典诗词朗诵、看图猜诗、飞花令等趣味活动轮番开展,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文学素养。一节绘画课上,当听到有孩子说“想成为飞行员翱翔蓝天”时,她结合西安咸阳机场的运行、旅客服务保障日常,以及民航飞行员的成长故事,为孩子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民航画卷”。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向往光芒,让支教的意义愈发清晰: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梦想的火种,让蓝天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而这正是民航助力社会建设中“人才培育”的长远布局。
在心灵碰撞中见证成长与温暖
支教,本身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深度交流。班里名叫琪的女孩,因家庭原因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但性格开朗、热爱绘画舞蹈,总爱围着郝晓钰问各种问题,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我长大了想当老师,想去看看更远的世界”,孩子的心声,让郝晓钰更加坚定了做好支教工作的决心。
支教期间,郝晓钰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郝老师”“大姐姐”,这份信任让她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她与孩子们一同学习、排练节目;夜晚,她倾听孩子们的心事。离别前夜,孩子们手拉手唱起童谣,清亮的歌声乘着山风回荡在山谷间,既是对支教老师的不舍,也是对未来的憧憬。“我褪去了都市青年的浮躁,收获了最纯粹的心灵触动。”郝晓钰依依不舍。这次支教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而从更广阔的社会建设视角来看,这种双向奔赴恰是机场“服务民生”理念的延伸--机场日常保障旅客出行,是满足民众“走出去”的需求;如今深入乡村支教,是回应乡村群体“看世界”的渴望,一“出”一“入”之间,尽显民航国企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呼应。
深耕帮扶的乡村振兴实践
支教之余,郝晓钰走进村民家中,亲身感受西部机场集团对口帮扶带来的巨变:曾经泥泞的小路,如今变成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破旧的土坯房,换成了整齐明亮的砖瓦房;西部机场集团帮扶的天麻药材种植产业,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变化的背后,是西部机场集团以“交通枢纽优势”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度实践。作为区域交通龙头企业,集团深知“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除了援建乡村水泥路,更通过航空枢纽的辐射作用,为帮扶地区的特色产品搭建“空中通道”。以天麻种植产业为例,集团不仅帮助村民建立种植基地,还依托机场的物流资源,协助打通天麻的运输、销售链路,让乡村特产能够快速运往全国,解决了“种得出、运不走”的难题。典型的效率型“交通+产业”帮扶模式,正是机场助力社会建设的核心优势:以航空枢纽为支点,整合物流、信息、市场资源,为乡村发展注入“造血 动能,推动乡村从”脱贫摘帽“向”全面振兴 迈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与驻村书记的交流中,郝晓钰深刻理解了集团帮扶工作的深层逻辑。多年来,集团深化“志智双扶”战略,既通过修建道路缩短城乡距离,为乡村学校输送教学硬件,解决“硬件短板”;又通过发展天麻种植等特色产业,为村民创造稳定收入来源,实现“产业造血”。产业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减少了留守儿童数量,为乡村教育筑牢根基;而教育赋能则为乡村培育人才、提升整体素养,反哺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产业兴、教育强、乡村富”的良性循环。支教,正是集团“造血式”帮扶体系中,为乡村未来注入智力动能的重要一环,也是机场在社会建设中“兼顾当前与长远”的责任体现。

(本文图片均由郝晓钰提供)
让民航温度照亮乡村振兴薪火相传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支教时光虽短,但在郝晓钰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是机遇改变人--支教中收获的感动与责任,她带回工作岗位,把航空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思维、开放包容的视野融入后续帮扶工作,积极参与集团“乡村帮扶”长效项目,努力成为连接都市文明与乡土发展的桥梁。
事实上,西部机场集团在助力社会建设中,始终将“民航特性”与 “社会需求”深度融合。从保障抢险救灾物资的“空中绿色通道”,到助力地方特产“走出去”的航空物流服务;从优化偏远地区旅客出行的航线网络,到深入乡村开展的教育帮扶、产业帮扶,集团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民航为民”的初心。正如西安咸阳机场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让每一位旅客感受到温暖一样,集团的社会帮扶工作也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精细化、人性化的举措,让民航的温度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多年来,西部机场集团始终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持续聚焦乡村教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我为乡村孩子上堂课”公益活动,不仅是集团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民航国企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民生发展的使命担当。西部机场集团将继续以“民航力量”成就“国企担当”,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上实施更多温暖实践,在助力社会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航空枢纽的辐射力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让更多人共享民航发展与时代进步的红利。(《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编辑:张薇,校对:李季威,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