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中国机场
改革开放40周年 黑龙江机场集团为黑土地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中国民航网2018-12-11 16:06:00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

改革开放40年来,黑龙江机场人紧跟时代步伐,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推动龙江空港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机场集团以服务“民航强国建设”为目标,落实民航局和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部署要求,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黑龙江机场集团共管理机场13座,开通国内国际航线254条,不仅满足了群众出行需要,也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夯实发展根基

黑龙江省民航的历史由来已久。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创办中苏民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协定》,成立中苏航空公司哈尔滨航空站和齐齐哈尔航空站。1955年1月1日,原中苏民航所属各航站改为中国民用航空局所属。1958年下半年,正式组建中国民用航空局黑龙江省航空管理处,与民航哈尔滨航空站合署办公,并先后在依兰、佳木斯、黑河建立民用航空站。1960年1月,中国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局成立。

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中苏民航时期,全省航空运输业务量很小,1954年旅客吞吐量只有493人次。到1978年,航线只有5条,旅客吞吐量仅5.18万人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黑龙江省民航运输生产和机场建设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1979年12月,可起降大型客机的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建成投入使用,为黑龙江省航空运输生产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1997年8月,投资12.03亿元建设的哈尔滨机场新航站楼竣工投入运行。航站楼面积6.7万平方米,停机坪面积21万平方米,完善和新建了其他附属配套设施和保障系统。1998年7月,哈尔滨阎家岗机场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经过多次改扩建,哈尔滨机场硬件设施得到根本改善,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航班航线迅速增加,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大幅度增长。1993年,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大关。2003年和2005年,又先后突破200万人次和300万人次大关。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黑龙江机场集团经历了不断壮大的前进道路。40年来,企业在体制上经历了军队建制、政企合一、政企分开以及企业现代化的不断变革;在管理上实现了从军事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2003年12月,机场属地化改革,组建了黑龙江机场集团,直属黑龙江省国资委。2006年4月,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托管整合黑龙江机场集团,黑龙江机场集团成为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成员企业之一。在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黑龙江机场集团对标国际一流机场,全面落实民航局、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总体工作思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2017年,黑龙江机场集团年旅客吞吐量从392.6万人次增加到2211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17.0%,货邮吞吐量从4.6万吨增加到12.6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9.6%。自2013年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以来,运输生产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达到1627万人次,跃居东北地区首位;2017年达到1881万人次,蝉联东北地区首位。

“神经末梢”成就“国际范”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北端,地缘曾是黑龙江省民航发展的最大劣势,然而依托“一带一路”建设,黑龙江机场集团编织干线密网、发展支线航空、开拓国际桥梁,让曾经的“神经末梢”,华丽逆袭,成就“国际范”。

密织航线网络。黑龙江机场集团领导利用各种机会,向省市领导介绍黑龙江机场航空业务发展需求,建言献策,争得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民航发展非常重视,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黑龙江机场集团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在市场开发、运力引进、航班时刻、基础建设、空地联运上都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服务龙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龙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在国际航线上,黑龙江机场集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利用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持续加大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互联互通,先后开通了我国首条对俄电商货运航线哈尔滨—叶卡捷琳堡,东北地区首条第五航权航线叶卡捷琳堡—哈尔滨—曼谷,东北地区首条北美货运航线洛杉矶—哈尔滨,以及哈尔滨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航线。国际航线辐射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其中,哈尔滨机场对俄航线11条,与俄罗斯9个城市实现通航,2017年对俄旅客运量增长27.2%。在国内航线上,加密了北上广等城市航班密度,哈尔滨至北京和上海的航班每天都达到20余班,至广州、深圳、杭州也都达到10班以上。开通了哈尔滨至阿尔山、安庆、包头、拉萨、丽江、庆阳、上饶、武夷山、襄阳、赣州等城市的航线。航线的通达性、航班的便利性不断提高。

目前,哈尔滨机场已开通国内国际航线180余条,通航城市110余个,已经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全国重要城市,延伸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欧美主要国家的空中交通网络。

加大运力引入。黑龙江机场集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筑巢引凤”等策略,致力于航线网络的拓展工作,努力挖掘市场潜力,加强与航空公司、机场间的合作,巩固老客户,结交新朋友,不断扩大世界“朋友圈”。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黑龙江机场集团主动出击,与航空公司展开深入交流,大力推介黑龙江机场集团和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积极争取运力投入。同时,还通过参与“航线推介会”、组织客户联系会等形式,展示黑龙江机场集团形象。

为吸引深航、川航来哈投放运力,黑龙江机场集团领导亲自带队,先后多次赴深圳、成都,与深航、川航就增加航班、放置过夜飞机等事宜进行沟通协商。为保障过夜飞机的安全运营,哈尔滨机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为深航、川航成立运营基地提供便利条件,对保障细节进行研究和部署,甚至对机组的住宿和接送等工作都进行了细致安排。目前,深航、川航已经在哈尔滨机场设立了运营基地,过夜飞机数量分别达到了10架、11架。

良好的航空运输市场和运营环境,让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将目光聚焦于黑龙江省。目前共有49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在黑龙江省投入运营,其中哈尔滨机场基地航空公司2家,停放过夜飞机的航空公司达到15家。

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国务院“十三五”规划中确定哈尔滨机场为国际航空枢纽。《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已由民航局和黑龙江省政府共同发布。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硬件保障项目,2018年4月底,哈尔滨机场一期扩建工程第一阶段13.5万平方米的T2建成投入运行。第二阶段建设任务,包括其余3万平方米T2建设,及6.7万平方米的T1改造正在加紧实施,力争2020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按照哈尔滨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推进方案,各项前期工作正全面推进。哈尔滨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以2030年为建设目标年,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0万吨、航班起降47.8万架次需求。二期扩建工程的实施,将给哈尔滨机场核心的“三区一中心”带来质的飞跃。

按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规划:近期重点发展对俄、日、韩和东南亚等中短程航线。中远期则主要发展至北美、欧洲及澳洲等远程洲际航线。同时,打造哈尔滨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空中快线。在完善支线网络上,除了运营好省内支线,计划吸引省外周边支线机场以哈尔滨为中转枢纽打造航线网络。例如,针对五大连池等新支线机场没有进京时刻的问题,利用哈尔滨机场现有航班进京时刻,衔接至北京航线。

支线航空创造“龙江模式”

近年来,黑龙江省内支线机场迎来蓬勃发展。2007年,黑龙江省只有4个支线机场,到2017年就达到了12个。机场数量居全国第五位。省内机场群初具规模,对哈尔滨机场形成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由于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疆,地广人稀,地面交通相对发达,地方政府一直以来发展航线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枢纽城市,航班的稳定性往往取决于补贴投入,票价居高不下,客源分散,机场发展不均衡。为此,黑龙江机场集团大力发展支线航空,推动机场群协同发展,以增强机场造血功能、增容支线航空市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发展支线模拟航空。在黑龙江省政府和各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7月28日,黑龙江省政府、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等市政府和黑龙江机场集团共同出资成立黑龙江省首个支线模拟航空公司,即不用成立注册公司,三方向奥凯航空公司租赁新舟60飞机,采取包机模式运营。支线模拟航空基本实现了模拟航空网络覆盖省内主要旅游城市的目标,不仅联通了各地市至省会哈尔滨的空中通道,而且实现了省内支线间的串飞,初步构架起省内各城市间空中交通网络。支线模拟航空被国家发改委总结为“龙江模式”,在全国推广。从2011至2017年,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从138万人次增加到329万人次。

打造“经哈飞”中转品牌。黑龙江机场集团从战略高度综合分析各支线机场的实际情况,推出了针对支线机场在哈尔滨转机的“经哈飞”服务品牌,也是黑龙江机场集团在全国首家推出的跨航空公司无缝转机、行李直挂中转服务品牌。黑龙江机场集团利用哈尔滨机场良好的通达性,开展“经哈飞”中转联程服务,带动了省内支线机场的发展,12个支线机场中的8个都通过哈尔滨机场中转通达全国。同时,周边较近的内蒙古地区和吉林的旅客也通过哈尔滨中转。截至11月30日,2018年支线机场已经运送旅客365.9万人次,全年预计可超过380万人次,支线机场运输生产快速增长,有力支持了哈尔滨机场的干线运营。

推动机场群协同发展。黑龙江机场集团发挥集团整体优势,推动省内机场群协同发展。为减轻支线机场负担,2008年,黑龙江机场集团在省内新通航的漠河机场率先启动了公益性职能复位试点,将机场的公安、急救、消防回归社会属性,并在后续新开航支线机场全面铺开。同时,加强与机场所在地政府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利用上级政策,创造有利条件,顺利完成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四个老支线机场的公益性职能复位。

在支线机场建设中,黑龙江机场集团提前介入,选派精兵强将,支援支线机场建设,实现了机场建设与运营管理无缝对接。在支线机场运营中,黑龙江机场集团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岗位,黑龙江机场集团都派出骨干任职。

地方政府对民航发展非常重视,对12个支线机场每年在航线开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补贴。同时,黑龙江机场集团积极寻找合适的支线客机运营,成功引进了幸福航空新舟60、成都航空ARJ21和华夏航CRJ900等客机投入支线运营。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

黑龙江省地域广阔,空中运输业大有可为。近年来,黑龙江省持续加大机场建设力度,一座座机场成为拉动各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磁石效应促龙江经济“转型”。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有青山绿水,更有冰天雪地。近年来,黑龙江机场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借助夏季整体生态化优势和冬季冰雪资源,强化市场营销,积极吸引航空公司增加运力、增开航线,推动“航空+旅游”融合发展。

民航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2年的15.3:44.2:40.5调整为2017年的18.3:26.5:55.2;2017年省外银行卡在黑龙江省刷卡交易额达到3729.7亿元,近三年增速分别为50.1%、39.4%、62%。

“边陲小村”成旅游名镇。过去的漠河主要以木材采伐业、矿业、木材精深加工业为支柱产业。近年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资源的枯竭,漠河市加大转型力度。随着机场建设的日趋完善,航班的不断增多,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漠河新兴的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据介绍,2007年漠河的旅游人数是13.5万人,旅游收入8840万元。在漠河机场2008年通航后,到漠河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强,2017年达到206.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9.7亿元。如今漠河北极村已有3个五星级酒店落户,过去的“边陲小村”已经变成旅游名镇。

聚集人气加速投资“升温”。2017年10月建成通航的建三江湿地机场进一步带活了建三江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建三江地处边陲,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如果单纯从地理位置来说在招商引资中并不占优势,但随着机场的通航,逐渐让这里成了优质企业投资的“洼地”,许多省内外知名企业也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投资、落户建三江的步伐,让建三江逐渐开始聚集人气财气。2017年4月,锦禾农机就提前在建三江管理局建立了国内第三个分厂,一期投资2亿元。据统计,2017年,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共招商引资项目18个,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达6个。

小包机包出大商机。为了抓住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发展机遇,进一步促进哈尔滨对外贸易发展,黑龙江机场集团利用哈尔滨对俄区位优势,从积极开通方便快捷的对俄航线入手,着力解决跨境电商物流问题,通过缩短物流时间、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大力促进对俄货运业务发展。尤其是对俄电商货运航班自2011年运营以来,吸引了俄速通物流公司同时在哈尔滨、绥芬河设立航空通道边境仓,俄罗斯网友下单后,边境仓最快5小时就能将商品运到俄境内。截至2018年11月30日,哈尔滨对俄电商货运航班共飞行491班,货运量10441吨。跨境零售进出口贸易已成为哈尔滨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黑龙江机场集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民航局“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和首都机场集团公司“4-3-4-1”总体工作思路,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矢志前行,奋力谱写龙江空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仇建、刘烨)

责任编辑:xinglu_bs 000
推荐新闻: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与安委会开展交流共建
江西航空团委联合江西民航各单位团委举...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组织开展健步走活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五一节前安全专项行动
绵阳机场顺利完成活体器官运输保障任务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作风建设专项工作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下好消防“关键棋”...
中南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派员参加广东省...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高效完成空管光...
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与中南空管局...
中南空管局全力做好地空通信设备民航准...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与飞行服务中心...
“海口航空邮件快件监管中心项目—海口...
中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塔台管制室多措并举...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多措并举筑牢雷...
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多维度备战空管系统...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通信枢纽室“星...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多维度开展春季安全教育
江西航空青年:见义勇为显担当 寒夜善举...
传承雷锋精神,闪耀国门安检——首都机...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