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王敏 报道: “检查完毕,一切正常,可以起飞!” 清晨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厦航北京飞行队的机组人员完成绕机检查后,对着对讲机清晰报告。从 2020 年首批飞行员驻京运行,到如今成为运输首都空中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的每一次起飞与降落,都藏着扎根首都、服务旅客的动人故事。
厦航与首都的联结,始于 2020 年的春天。为响应国家航空枢纽建设需求、拓展北方航空市场,厦航选派 11 名骨干飞行员常驻北京,开启驻京运行的征程。彼时条件简陋,临时办公点狭小,飞行员们每天往返于机场与住宿地,却没人有过半句怨言。大家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尽快熟悉北京复杂的空域环境、机场运行规则,把每一趟航班都飞稳、飞好,让旅客平安抵达。
这份初心,随着队伍的成长不断延续。从最初 11 人的 “先锋队”,到如今拥有专业飞行员、教员的成熟队伍;从每周十几班的执飞量,到近百班的常态化运行,队伍规模在扩大、任务在加重,但 “安全第一、服务旅客” 的使命从未改变,先辈们 “不畏难、不退缩” 的精神,始终是他们克服挑战的底气。
今年暑运期间,台风 “杨柳” 来袭,北京、天津等地遭遇强降雨与复杂天气,多个航班面临延误或取消风险,旅客出行受阻。危急时刻,厦航北京飞行队的身影成为风雨中最可靠的屏障。有教员本在休假,接到队里紧急通知后,二话不说中断假期火速归队——彼时机组人员紧缺,抗台保障任务艰巨,他深知 “旅客等着回家,我们不能缺位”;有教员连续多日承担高强度 “大过夜” 任务,凌晨便起身准备,冒雨完成每一处绕机检查,哪怕雨水打湿制服、视线受影响,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丝安全隐患;还有教员主动请缨,顶着京津地区复杂天气与人员紧张的双重压力,紧急驰援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保障滞留旅客的补班航班顺利起飞。
当补班航班在风雨中平稳降落在目的地机场时,机舱里响起旅客自发的掌声。机组人员说:“听到掌声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 我们多扛一点,旅客就能早一点和家人团聚。” 从先辈守护祖国蓝天,到如今守护旅客平安,这份责任与担当,在一代代航空人手中接力传递。
传承之外,厦航北京飞行队更以创新与协同为翼,在新时代民航发展浪潮中书写 “奋进” 答卷。围绕能力提升与文化建设,队伍常态化开展特色活动,让专业发展与精神引领深度融合。
今年 “世界航天日”,飞行队组织全员前往中国航空博物馆开展沉浸式参观。在“北京一号” 飞机、经典战斗机等展品前,大家驻足聆听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从艰苦岁月里的技术攻坚,到如今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先辈们“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每一个人。参观结束后,飞行员们主动结合飞行工作复盘:“以前总觉得日常操作已经够规范了,看到先辈们在简陋条件下还能做到零差错,才明白‘安全’没有终点,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极致。”
“世界读书日” 期间,队伍以 “双三基”为主题搭建读书沙龙平台,组织全员共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民航发展史。从早期民航人手工计算飞行数据、肉眼观测天气的坚守,到如今智能化飞行保障体系的完善,大家在历史中汲取力量,纷纷表示要把“夯实基础、苦练本领”的理念融入日常:每周的技术研讨会,针对复杂天气处置、特殊情况应对等主题深入交流;新飞行员带教中,老教员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确保每一名飞行员都能独当一面。
为打破工作壁垒、提升航班运行效率,飞行队还主动对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运行管理部,开展空地协同交流活动。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飞机入位路线不清晰、引导灯指示延迟等问题,飞行员与机场管制人员坐在一起,从飞行运行、地面保障双视角分析原因,共同制定优化方案。“以前落地后偶尔会因为路线问题耽误一点时间,现在方案明确了,入位效率提高了,旅客下机也更快捷了。”参与交流的飞行员说,协同合作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 “民航发展需要一盘棋思维”。
九三之际,回望过往,先辈们保家卫国的号角仍在耳畔回响;展望未来,厦航北京飞行队的奋进脚步从未停歇。这支队伍将继续以 “传承” 为根,守护安全初心;以 “行动” 为笔,书写使命担当——每一次安全起飞,每一次平稳落地,都是他们对旅客的承诺,更是对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编辑:许浩存 校对:陈虹莹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