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珠水滔滔。
摊开粤港澳大湾区版图,珠海机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珠江西岸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
1995年6月18日,珠海机场举办通航仪式,架起了连接全国的空中桥梁,掀开了珠海民航的崭新篇章。
30年来,珠海机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征程,旅客吞吐量从数十万到突破千万,航点从十余个到通达全国,实现了从“珠海速度”到“湾区高度”的蝶变,践行了“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30年间,珠海机场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与大湾区腾飞同频共振,与特区发展同向齐行,开启了珠、港合作机场管理新模式,闯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四型机场建设的转型升级,为民航协同发展贡献了“珠海经验”,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春天的故事”。

逐梦蓝天:风雨不改凌云志
大潮奔涌,长风浩荡,用波澜壮阔来形容珠海机场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恰如其分。
上世纪80年代,成立之初的珠海经济特区是珠三角的交通末梢,处于“无机场、无港口、无铁路”的“三无”状态。交通的瓶颈,成为了“珠海之痛”,许多满怀期待的投资者见到珠海的交通状况,纷纷失望而归。
百业勃兴,交通先行。建设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交通网络。自此,建设珠海机场这项被誉为珠海腾飞的“命运工程”被正式提上日程。
从1992年12月28日“亚洲第一爆”开山劈石,拉开机场改扩建序幕,到1995年6月18日,珠海机场正式举办通航仪式,建设者们仅仅用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一个通常要六年才能建好的大型机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特区速度”,实现了珠海人企盼已久的蓝天梦。
按照设计,珠海机场每年可满足12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机场之一,跑道按照最高4E级标准修建,长度为4000米,同样是当时国内最长的机场跑道。
这样的决定,在当时引起疑问:“在当时珠海仅有约70万常住人口的背景下,小小的珠海为何要建如此高标准的工程?”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今珠海民航的发展,给出了最好的回应。
2018年11月20日,珠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晋身“千万级机场俱乐部”行列。2024年,珠海机场航班运输架次与旅客吞吐量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9.1万架次和1,297.1万人次,在除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省会城市外的地级市排名中,珠海机场稳居全国第二。
在第十五届航展上,各方签订总值约2856亿元人民币合作协议,成交各种型号飞机1195架。航展仅用6天,交易额就超过了珠海市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
从晋升千万级机场,到护航航展成为国家名片,再到助力国产大飞机AG600腾飞,协助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开辟空中生命通道。很多外界看来不可能的事,珠海机场一件件办成了,而且办得很漂亮。这正是珠海机场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勇担使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动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的生动体现。

珠港联姻:勇插扶摇腾飞翼
当我们走进珠海机场,眼前是人流如织,繁忙有序,高峰期平均5分钟就有一架飞机冲破云霄,奔赴全国各地。
然而,谁能想到,这座当年按照高标准建设的机场,在投运后的头 10 年发展之路却并不如意,年旅客吞吐量长期在六七十万人次徘徊。
敢于破局,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气神。
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珠海机场在2006年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在商务部、民航局和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珠海市与香港机场管理局正式开启珠港机场合作,双方共同成立了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开创了机场管理的全新模式,成为了民航协同发展的创新典范。
自此,紫荆花香乘着改革春风,吹进了珠海机场,带来了国际化先进的管理经验。托管次年,珠海机场旅客吞吐量即突破百万大关;2018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千万人次; 2006年至2019年间,珠海机场保持年均23.4%的旅客吞吐量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1.4%一倍。不断向上攀升的曲线,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珠海机场的每一次腾飞,既凝结着两地建设者的智慧汗水,更肩负着粤港澳大湾区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作为珠海机场跨越式发展的亲历者、建设者,掌舵10年的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丘昌贤感触良多。
时间在变,运营模式在变,而唯一不变的是坚决确保“两个绝对安全”。在民航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珠海机场多措并举、精准施策,通过持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实行安全绩效考核,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全方位夯实安全发展根基。此外,积极开展“USOAP审计”“加强跑道安全专项工作”“冬春交替鸟击航空器风险专项工作”等多项专项安全整治工作。一系列举措的落地实施,为珠海机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珠海机场在空中与地面精心织就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一方面,航线网络实现结构性升级,通达航点从18个增至83个,重点城市覆盖率上升至97%,从5家定期承运人跃升至38家。另一方面,目前珠海机场快线运营线路15条,涵盖乘车站点51个,每日固定营运645班次。目前在珠海及中山、江门、澳门等周边城市已建成11家机场城市候机楼。2024年珠海机场旅客吞吐量相当于珠海市常住人口5.2倍,足以彰显其强大区域辐射能力。
为旅客打造美好的出行体验,始终是珠海机场不懈的追求。珠海机场聚焦“人文机场”建设要求,秉承“精细化”服务理念,打造 “向日葵”导乘服务,设立特殊旅客服务“爱心集合点”,为进港旅客搭建“行李驿站”,推出“小贵宾”系列服务,落实民航服务粤语应用……一项项用心、贴心、暖心的服务生动展现了 “真情服务”理念,也让珠海机场服务质量ASQ值持续攀升,2024年度高达了4.6。
从安全管理对标到服务品质跃升,从航线网络开拓到四型机场建设,每个突破都诠释着“珠港同心、湾区共赢”的深刻内涵。而2023年创新性推出“经珠港飞”项目,更是蹚出了一条“一国两制”民航合作新路径。
4月6日,“经珠港飞”首航团飞抵珠海机场,随后将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口岸完成海关等通关手续,乘坐封关巴士直达香港机场转飞曼谷。经珠港飞项目首创“陆空双枢纽联动”模式,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珠海机场国际延伸服务为支点,为湾区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文旅目的地”融合样本。
回溯过往,珠、港机场深度合作结出累累硕果。放眼未来,一幅崭新的蓝图徐徐铺开。
2024年11月26日,香港机场管理局与珠海交通控股集团就机管局入股珠海机场签署股权合作协议,明确管理公司对于珠海机场的托管经营延续至2046年。未来,双方将以股权合作为引领,充分发挥香港机场国际要素资源优势和珠海机场内地航线资源及腹地空间优势,进一步深化珠、港、澳机场在客货运、航空产业等领域的联动合作和协同发展,共同打造粤港融合发展的新标杆、新典范。

(本文图片均由珠海机场提供)
三十而立:乘势奋斗正当时
伶仃洋上、碧波万顷,百里湾区、风鹏正举。
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级机场群。2020年7月,民航局印发了《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民航局签署了全面推动广东民航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为珠海机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行动路径。
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等跨海跨江通道建成,珠机城际铁路直达候机楼,珠海机场交通网络正由点向面加速延伸,并提速迈入大湾区 “一小时生活圈”。
政策红利、交通优势叠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珠海机场无疑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脉搏跃动的最强点。因时而进,乘势而上,珠海机场以适度超前的目光,早已提前谋篇布局。
站在珠海机场眺望,新建T2航站楼已展开“湾区之翼”。相邻不远的珠海机场综合交通枢纽也稳步推进,一个立体多维、人车分流、智能高效、空陆一体,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生态服务型城市枢纽综合体渐渐打造成形。
“我们将全力以赴,打造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四型机场’,树立中国民航机场的新样板、新标杆、新典范,以‘硬设施+软服务’,不断提升机场的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丘昌贤说。
作为广东省、珠海市重点建设项目,珠海机场 T2航站楼及站坪、飞行区滑行道等,建筑面积为19.1万平方米,飞行区建设24个机位的站坪,其中包含18个近机位和6个远机位,建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750万人次。项目建成后,珠海机场不仅将大幅提升旅客出行体验,更将优化珠海机场在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中的功能定位,与港珠澳大桥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形成协同效应,为“经珠港飞”等创新业务模式提供更完善的硬件支撑。
“站在‘三十而立’的历史新起点,珠海机场将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以建设地区性枢纽机场为核心目标,以打造国内机场管理标杆为发展追求,以构建粤港澳融合发展示范平台为使命担当,为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篇章贡献珠海力量。”丘昌贤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梁永军、冯智君 通讯员陈晓兵)(编辑:陈虹莹 校对:许浩存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