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儿找老吕,这是地服部站坪服务中心车辆分部司机师傅们常说的一句话。“老吕”是谁?是什么让他深受广大员工爱戴?大家口中的“老吕”,正是眼前这位身材矮瘦、头发稀疏、双鬓斑白的摆渡车驾驶员吕建忠。貌不惊人的他,却有着一个无比光荣的身份:党龄35年的党员。

“我要经得起大考验”
吕建忠的人生经历称得上“平实却不平常,平静却不平坦,平淡却不平庸”。1983年,他入伍北京卫戍区,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他先后服役于汽训队和军工业,退役后转业到一家企业。可在1999年,企业由于自身变革,吕建忠失业下岗,需要自谋出路。这个消息如当头一棒,吕建忠脑袋“嗡”一声:“人已步入中年,又将从头再来!”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我要经得起大考验,在哪里都是为人民服务、创造社会价值。”
吕建忠后来入职中联航,随着大兴机场的投运、南苑机场的转场,他被划转到东航北京地面服务部工作。他对新岗位、新环境满怀感恩之情:“东航严控人员调入,却没有拒绝这把年纪的我。只要给我一个岗位,我就要守好这块‘阵地’。”

作“先锋”,守安全
吕建忠的日常工作是负责大兴机场东上联航的远机位进出港旅客机坪接送驳运。入冬后凌晨4点的大兴机场天刚蒙蒙亮,气温还在0℃以下,年近60岁的吕建忠却已早早进场,开始了他每次上岗前都要做的“三个检查”:自己的证件着装是否符合标准,摆渡车的燃油、灯光、制动、轮胎气压是否正常完好,车辆内外的卫生是否干净整洁。
“老吕啊,您又是来得这么早!”前日值夜班的分队长向他打招呼。“我开的是‘党员先锋号’,当然要作先锋第一个到岗”吕建忠笑着说,随之话锋一转:“冬季运行安全才是第一,把车检查维保好,我开着安心,旅客坐着更放心!”
尽管生产任务繁忙,但吕建忠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在行车驾驶中严格遵守机场交通规则和手册规章制度,从业数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事故或机坪违章——“曾经的我身穿军装,就要保卫国家的安全;如今的我身穿东航制服,就要守护每一车旅客的安全。”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不是“要我上”,而是“我要上”
吕建忠立足岗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责任,认真做好摆渡车的消杀清洁工作,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防疫抗疫人人有责,摆渡车是旅客登机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我带给旅客的不仅是出发和到达,更要为旅客创造安全、卫生的出行环境。”
前段时间,为落实“四固定、两集中”规定,车辆分部需要成立专项保障小组。吕建忠在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投身“战疫”最前线。“或许我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忘记在党旗下的誓言,特殊时期不是‘要我上’,而是‘我要上’!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完成任务、战胜疫情。”他的语气中没有一丝犹豫。
在他的引领下,分部员工踊跃加入专项保障小组。除了做好日常保障之外,吕建忠还起早贪黑地为团队成员测量体温、领取防护物资。有同事说:“老吕您年纪大了,这些我们来做吧。”可他认真地说到:“弟兄们每天的工作都很辛苦,我作为你们的‘老大哥’,就应该保护好你们,这既是对旅客、对单位的负责,也是对大家、对自己的负责!”

“开车不难,把车开好难”
身为资深业务骨干,吕建忠不仅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积极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传帮带”作用。对于自身,他把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学习放在首要位置,持续提升自己综合素养;对于他人,他常与身边同事深入交流探讨驾驶技术,面对同事的请教,他总是做到有问必答,将从业数年的好经验、好做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在百忙之中为其提供示范。
14米长、3米宽的摆渡车是机坪驾驶难度最大、操作水平最高的特种车辆之一,拐弯、停靠、刹车等步骤都与其他小型车辆有很大区别。作为三名新摆渡车驾驶员的师父,吕建忠总是带着他们熟悉机位和车型,指导他们行车要点、路线以及各种不正常天气下的注意事项。“开车不难,但在这里把车开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总结。往小了说,摆渡车的两侧都有门,不能给开反了;往大了说,开错了机位让旅客上错飞机,后果难以想象!这就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带教,让他们摸索规律,最终烂熟于心。”
“每逢节日长假,老吕总是自告奋勇加班加点保障航班,把过节团聚的机会让给弟兄们。”
“工作这么多年从没听老吕诉过苦言过累,哪里有需要就能在哪里见到他。”
“老吕对于我们,既是亦师亦友,更是益师益友。”
……
谈及吕建忠,同事们对他的赞美之词都溢于言表。
入职以来,他始终保持着谦虚的态度,他经常说:“我还很多地方要向年轻人们学习,能够亲眼见证东航在北京的不断发展壮大,在我心里比什么都骄傲!”

(图片均由史经纬、吕建忠拍摄)
吕建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没什么轰轰烈烈的大成就,就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用心、细心把每件事做好、做优。”
履职尽责勤耕耘,建业不必多功勋,忠心向党争先锋,一心一意为人民。夕阳西下,吕建忠依然开着那辆“党员先锋号”摆渡车,奔波奋战在各个机位,在大多旅客都看不到的“车前幕后”默默地为他们保驾护航,他胸前的那枚党徽,在这一刻,好似机场最亮的星。(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史经纬、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