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 通讯员宋梦菲 报道:暑运旺季,高温和雷电相互交错的复杂天气,为航班运行、特别是航班决策调度带来不小的考验。当下,考验就持续在东航运控中心OCC大厅上演,东航运控团队则在这里全力“问天”答题:气象席位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雷达回波,签派席位一次次与机组通话沟通,决策区内席位则随时准备处理突发运行事件……
气象专家:多盯一秒,助力航班多一分安全
这天晚间,气象席位的东航运控工作人员朱玲怡和同事们24小时轮班,紧盯屏幕上的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在认真分析过后,她在键盘上敲出一条气象快报——
《合肥机场雷雨天气快报》:受东侧降水云团影响,预计合肥机场20:30-21:00中到大阵雨或雷雨。东航气象台发布。

气象席位关注暑运各类天气信息(东航供图)
此时华东中部正飘着零散的雷雨云,而300公里以外的合肥机场,一场强对流正蓄势待发。
“师姐,合肥本场雷雨有所发展,雷达回波突然增强。”身边的同事小张声音里带着些许紧张,朱玲怡立刻调阅卫星云图。
屏幕上,絮状的云团正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边缘的黄色回波像被点燃的引线,提醒着朱玲怡必须一丝不苟地重点关注。她迅速打开航班运行网查询合肥的航班,并系统梳理了航班。多年的专业经验让她快速捕捉到关键信息,原定19点从贵阳起飞的MU6474航班,很可能撞上雷雨核心区。“必须马上发布预警!”她迅速将最新的风速、降水强度、云顶高度等数据录入系统,附带一句加粗提示:“合肥本场未来1小时内有强雷雨,建议该航班推迟至21点后起飞。”5分钟后,签派席位、机组、地面保障群同步收到信息,大家立刻投入应急准备状态。
这样的“追云”时刻,暑运以来每天都在上演。朱玲怡和气象同事们连续24小时轮班,24小时内,光是针对各地的天气快报就得发24份,精确到每半小时的云系移动趋势。“我们多盯一秒,航班就多一分安全。”她如是说。
签派放行:守好安全防线,也得统筹兼顾
台风“丹娜丝”影响褪尽的一天,OCC大厅,飞行签派员们正与雷雨进行“博弈”。受四号台风“丹娜丝”残流影响,厦门机场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及雷雨天气,原计划从上海飞抵厦门的MU5247航班正在厦门上空盘旋迟迟无法降落。

飞行签派员守护航班安全运行,统筹兼顾各环节稳妥保障(东航供图)
“目前厦门机场有起降,但空中等待时间较长,实时天气情况已发送,请注意航班油量……”此时,飞行签派员马樱溧正通过电话与机组进行密切沟通。经过空地密切沟通交流及风险评估,机长最终决定先备降福州机场。考虑到福州机场并非原定计划备降机场,马樱溧立即与福州机场进行了沟通联络,并将备降航路、评估的备降油量通知了机组。
“福州需要地面保障,MU5247预计11:31备降,由于等待时间较长且可能会下客。”随后,马樱溧与福州地面保障进行了联络。挂了电话,她又马不停蹄地处理其他问题。
“对于签派放行来说,确保安全是我们的首要职责。航线分析、天气分析、机组分析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全方面考虑和综合判断,而我也在一次次挑战和压力中不断地成长着。”
这样的“排兵布阵”,马樱溧与同事们每天都要不停地重复着。最忙的一天,她处理了20余个航班的改航、备降申请,接打了60余个电话,几乎连闲下来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决策区指挥长:协调各岗位“分工合力、齐头并进”
“请各单位到决策区召开晚间SPT会议。”这天晚间19时,来自东航技术、地服部、运控中心、服管部等单位业务负责人员来到OCC大厅决策区,对机组超时风险、机场宵禁影响情况进行了更新提醒,并提前对接运管委针对次日天气影响汇报航班调整、改航方案。
“喂,您好!这里是东航运行指挥中心……”“老陈,快来看下这个航班!”刚结束会议的指挥长倪海燕一边接起急促的电话,一边记录着信息,同时大脑飞速运转着,迅速发出了提示。
“我们就像个司令部、像是东航的最强大脑,每天都要处理来自各处的突发事件,同时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预案、决策并协调、指挥各专业岗位‘分工合力、齐头并进’,好让数千个航班有序运行。”倪海燕说。

决策区及时处理各类特殊情况(东航供图)
这个夏天,高温、雷雨还会继续,台风也会不期而遇,东航人用坚守、责任、严谨、热忱的“确定性”,积极应对天气变化的“不确定性”,在东航运控中心的方寸电脑屏幕前,一个个及时的预报、一次次精准的放行,编织着一张看不见的暑运安全网。(编辑:金杰妮 校对:王亚玲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