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报道:“飞机起飞时为什么要抬升机头?”“安检仪如何识别危险物品?”近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的停机坪观景台前,兰州市三十五中八年级学生们的提问此起彼伏。300余名学子带着好奇与憧憬,在这里开启了一场沉浸式航空研学之旅——这是甘肃省民航国际旅行社“航空星计划”研学项目的近期常态化实践现场,也是甘肃“研学+民航”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作为甘肃民航研学领域的标杆项目,“航空星计划”自启动以来成果斐然。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发班50班次,接待中小学生及教职工超2263人次,凭借鲜明的航空特色与成熟的服务体系,不仅成为青少年探索蓝天的“启蒙课堂”,更成为盘活民航资源、拉动产业链发展的“增长引擎”。
打破传统研学边界,让航空知识“活”起来,是“航空星计划”的核心特色。不同于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该项目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核心枢纽,串联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等支线机场,将分散的民航资源整合为系统的研学素材库。学生们不再是远距离观望,而是能走进停机坪看飞机起降,在安检区域实操手持安检仪,在运营模拟区体验机场调度员工作,这种“触摸得到”的学习让航空知识变得立体鲜活。
“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机场,这次亲手操作模拟设备,才知道一架飞机顺利起降需要这么多人配合。”参与研学的学生拿着刚完成的“机场运营日志”感慨道。在她的日志里,详细记录着从值机、安检到航班调度的全流程,页边还画着飞机机翼的简易结构图——这正是项目课程设计的初衷。
为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需求,项目团队细化课程体系,开发出从半日体验到多日研学的差异化产品,内容涵盖航空安全、机场运营、飞行器原理等多个领域。针对初中生设计的“航空安全小卫士”课程,通过案例讲解和实操体验,让学生掌握登机安检常识;面向高中生的“飞行器设计启蒙”课程,则引入空气动力学小实验,激发科学探索兴趣。这种定制化课程设计,让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在研学中有所收获。资源整合的深度,决定了研学项目的高度。“航空星计划”创新性地联动民航系统内服务、运营、餐饮、安全等全链条资源,形成“研学活动-机场资源-民航服务”的良性联动模式。机场安检员、地勤人员、空管工程师等专业人士化身“研学导师”,用一线经验讲解行业知识;机场的候机大厅、行李分拣中心、塔台模拟室等场所成为“移动课堂”,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民航运作机制。
在兰州中川机场,学生们近距离接触了毫米波人体成像安检仪,见证它如何精准识别衣物下的物品;在智能调度中心,通过大数据屏幕看到航班信息、旅客流量等数据的实时更新,了解“智慧大脑”如何优化航班安排。为让航空科普惠及更多师生,“航空星计划”积极构建多元合作网络,与兰州市多所学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校园宣讲+定制研学”的模式,将研学课程与学校劳动教育、科学教育有机结合,成为中小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延伸。
甘肃民航国旅负责人对此项目充满信心,表示将以产品创新为核心,进一步整合民航资源,计划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模拟飞行课程。同时加强产业链协同,联动航空公司、航空院校等单位,构建“研学-兴趣-职业”的培养链条。从挖掘民航资源外延价值到培育航空人才,从课堂延伸到机场枢纽,“航空星计划”正以创新模式书写民航科普与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新篇。(编辑:李季威 校对:李海燕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