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人尹 通讯员朱玥 报道:作为连接亚欧的重要航空枢纽,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自转场运行以来,始终将“旅客体验”置于服务升级的核心位置。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委员会(航站区管理部)以“打造有温度、高效率、国际化的航空服务标杆”为目标,聚焦旅客出行全流程中的“关键小事”与“核心需求”,从便民场景革新、特殊服务深耕、引导系统升级三大维度,推出一系列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举措,推动转场初期服务品质实现跨越式提升,为往来旅客勾勒出“便捷出行、舒适候机、暖心相伴”的航空服务新图景。
便民场景革新:构建“全时段、全需求”服务生态,让候机更具质感
转场运行初期,服管委精准捕捉旅客在候机过程中的“电量焦虑”“休憩需求”等高频痛点,以场景化思维重构便民服务体系,实现从“功能满足”到“体验增值”的深度转型。
在充电服务优化上,机场打造“多点覆盖、多设备适配”的充电网络。新增的15座多功能充电吧台,堪称候机区的“能量补给枢纽”—每座吧台集成3组含五孔插座、USB接口、Type-C接口的多功能充电模块,45个充电位可同时满足180名旅客的充电需求,不仅能适配手机、平板等小型电子设备,更支持笔记本电脑等大功率产品续航,彻底打破“候机只能充手机”的局限。为提升使用体验,吧台旁配套定制化舒适座椅,搭配清晰的视觉指引标识,让旅客在充电的同时可安心休憩,实现“充电+候机”一体化。与此同时,机场对登机口区域旅客座椅进行全面升级,每组座椅均嵌入Type-C和USB双接口,真正实现“落座即充电”,让旅客无需奔波寻找充电点,随时随地为设备续航,彻底化解“电量焦虑”。
在休憩空间打造上,服管委创新推出“24小时生态休憩区”,为旅客提供“闹中取静”的温馨港湾。休憩区延续“永不关灯”的服务理念,以花箱绿植为自然隔断,既营造出兼具观赏性与私密性的独立空间,又融入自然生态元素,让旅客在繁忙的航站楼内也能感受绿意与宁静。同时,功能配置兼顾经济与舒适:常规旅客座椅满足日常休憩,经济型沙发椅适配短时休整需求,自助售卖机与充电吧台无缝衔接“消费+续航”需求,形成“休憩+补给”的闭环服务;更值得关注的是,休憩区周边精准布局饮水机、卫生间等基础配套,且临近急救室、行李寄存处、快递服务点、行李打包处、商务中心等功能区,让旅客在休憩之余,无需长距离移动即可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即便是深夜转机、早班候机的旅客,也能在此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与便捷。
特殊服务深耕:筑牢“无障碍、有温度”保障防线,让出行更具公平
服管委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初心,将特殊旅客权益保障作为服务升级的重要课题,通过“专业联动+服务创新”,为残障人士、老年旅客、行动不便旅客等群体打造“全程无忧”的出行体验。
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上,服管委构建“检察监督+专业支撑+企业落实”的联动机制,推动无障碍服务从“达标”向“优质”进阶。旺季运行保障期间积极配合乌鲁木齐新市区人民检察院,特邀自治区残联专家开展航站楼无障碍环境专项检查,围绕残障旅客出行全流程,对无障碍出入口的通行便捷性、无障碍问询一键呼叫的响应效率、盲道铺设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无障碍卫生间的扶手位置与空间容纳度、低位服务台的高度适配性与使用便捷性等关键节点,进行“沉浸式体验+专业评估”,既充分肯定机场近年来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成果,也针对细节优化提出专业建议。
在特殊旅客专项服务上,服管委在航站楼内投入免费使用爱心轮椅,创新推出“随借随还”模式,相较于传统“人工登记、定点归还”模式,新服务实行“零登记、任意归还”机制:旅客无需出示证件,无需等待人工办理,看到轮椅可直接取用,使用完毕后归还至任意一个存取点即可,让行动不便旅客的出行更具尊严与便捷。
指引系统升级:打造“精准化、智能化”指引体系,让流程更具效率
作为大型航空枢纽,航站楼内的流程指引直接影响旅客出行效率。服管委以“流程可视、路径清晰、体验最优”为目标,对标识系统进行系统性重构升级,同时探索智能化转型,让旅客“不迷路、少等待、快通行”。
在标识系统优化上,针对核心流程痛点推出“分类指引、精准匹配”举措。在中转流程中,机场首次将传统“一刀切”的中转指引,细分为“有托运行李中转”与“无托运行李中转”两大模块—通过差异化的视觉设计(如不同颜色、不同图标),让旅客快速识别与自身需求匹配的路径,彻底解决“中转不知往哪走”的困惑,大幅提升中转衔接效率;在进出港混流区域,机场密集增补“行李提取”“出口”方向标识,采用高辨识度的字体与色彩设计,强化空间引导,有效缩短到达旅客的寻路时间,让进港流程更顺畅。此外,服管委还针对不同旅客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优化标识服务:为商务旅客专项增设两舱休息室指引标识,以简洁清晰的信息呈现,帮助商务旅客快速定位高端服务区域;为满足旅客网络需求,全面张贴航站楼免费Wi-Fi提示标识,不仅清晰标注Wi-Fi名称与连接步骤,更创新融入“扫码直连”功能,将传统文字指引升级为“一步到位”的智能服务,显著提升免费Wi-Fi的知晓率、使用率与连接成功率,让便民服务真正落地见效。
在智能化探索上,服管委计划试点引入电子标识系统,推动指引服务从“静态固化”向“动态适配”转型。此类电子标识可实时更新航班信息、旅客流量、设施使用状态等内容,根据航站楼内的实时情况动态调整指引内容,真正实现“指引跟着需求变”,进一步突破传统标识的局限,推动枢纽机场服务能力向数字化、精细化深度迈进。
从便民设施的“细节革新”,到特殊服务的“温度加码”,再到指引系统的“效率升级”,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在转场运行初期的服务提质行动,不仅切实解决了旅客出行中的实际问题,更彰显了其作为区域航空枢纽的责任与担当。未来,机场将持续以旅客需求为导向,深化服务场景创新,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以更优质、更高效、更温暖的服务,为往来旅客打造“平安、便捷、舒适、绿色”的出行体验,助力新疆航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空中丝绸之路”核心枢纽注入更强动能。(编辑:李佳洹 校对:李季威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