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薛鹏娟 报道:正值呼和浩特机场生产旺季,来自运行指挥、通信导航、廊桥操作、值机、安检等一线岗位共11名“首席”获得聘书。这是机场对人才的珍视,也是对“首席”们深耕细作、追求卓越的肯定。
作为集团战略落地和人才培育的重要抓手,“首席”制自2020年在呼和浩特机场落地生根以来,始终坚守“公平公开、宁缺毋滥”“注重实效、示范引领”的初心,打破学历、职称等传统壁垒,以“四个底线”指标体系为标尺,机场对101个岗位进行细致分类,筛选出39个关键岗位,并结合一线需求动态调整选聘岗位与职数,确保选拔贴合发展实际。呼和浩特机场在“首席”选拔全过程突出强调“群众公认”原则,即部门通过民主推荐、能力测评,按1:3比例推荐参评人选,同时机场组建行业部门与职能部门联合评审组,通过个人业绩汇报环节从3人中优中选优。值得关注的是,呼和浩特机场从2023年开始在集团公司内率先将合约商岗位纳入评选范围,“首席值机员”李宜静与“首席特种车辆驾驶员”孙建华蝉联三届入选,不仅打破了原有身份壁垒,更让人才成长的“双通道”越拓越宽。机场公司主要领导在评价“首席”选拔工作时表示,“‘首席’不是终身勋章,而是千斤重担。对于合约商出身的‘首席’而言,这份”千斤重担“更添了一层特殊意义——它既是个人价值的彰显,更是对整个合约商群体的激励,让更多身处合约商岗位的实干者相信,只要脚踏实地、精进技能,就能在机场的人才沃土上绽放光彩、领跑在前,发挥头鹰效应。”
当选“首席”,意味着要在技术技能、成果产出、示范引领上扛起重任。本次当选的11名“首席”,覆盖机场多个关键岗位。“首席运行指挥员”李震在复杂天气航班调配中屡次化险为夷,“首席X光机操机安全检查员”闫秀文以“火眼金睛”筑牢空防安全铜墙铁壁,“首席消防车驾驶员”李兵兵在应急救援演练中展现的专业素养成为行业标杆……他们不仅是各自领域的技术“顶梁柱”,更主动担起“传帮带”责任,通过师徒结对、技能培训让匠心技艺在团队中薪火相传。这种“以点带面”的效应,推动机场公司形成“比学赶超、钻研业务”的浓厚氛围。
五年来,从首批“首席”破冰探路到如今第五批接力传承,这一制度已成为激活员工创新活力的“强引擎”。数据显示,五年来机场公司259个创新项目中,“首席”团队主导或深度参与的项目占比远超三分之一。他们以技术突破和流程优化诠释工匠精神,为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与未来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编辑:张薇,校对:张彤,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