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航班的顺利起飞,背后是地面保障各环节的精密协作,而航空器推出环节的效率,直接影响着航班运行的整体节奏。
6月底,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简称“石家庄机场”)创新推行“边推边开”服务模式——即在航空器推出过程中同步启动发动机,成功节省了航空器推出保障时间1-1.5分钟。这一细微却关键的变化,成为机场优化地面运行效率、打造便捷航空枢纽的重要一步。
从“分步”到“同步”:模式创新的核心突破
“边推边开”服务模式的落地,标志着石家庄机场在便捷运行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边推边开”是航空器在牵引车推出的同时启动发动机,替代传统“先推出、后启动”的分步操作模式,实现推至指定位置后可以快速滑出。依托管制、机务、机组及特车等多环节的高效联动与精准协同,将常规5分钟模式的保障(推出到开车滑行)缩短至最短3.5分钟,压缩航空器地面等待时长,以“安全、高效、绿色”的特点,成为提升服务品质的重要抓手。
同时,石家庄机场累计收集12家航司的反馈意见,联合基地航司及相关保障单位完成全场机位适用性评估,明确特殊机位管控要求,并创新采用“红蓝线推出”与“边推边开”联动机制,实现了航空器推出与发动机启动的无缝衔接,确保流程高效协同。
从“分秒”看价值:1-1.5分钟的多重意义
1-1.5分钟,在日常生活中或许转瞬即逝,但在航空运输的高效运转体系中,却蕴含着多维度的实际价值。
对旅客而言,这短短一两分钟的节省,意味着更稳定的出行预期。地面滑行时间的缩短,能减少航班“准点率损耗”,降低因滑行延误引发后续航班“连锁晚点”的概率,让旅客对抵达时间的判断更精准,缓解等待焦虑。
与此同时,“边推边开”模式还呼应了民航绿色发展理念。航空器地面滑行阶段的燃油消耗与碳排放直接相关,按1公斤航油燃烧产生3.16公斤二氧化碳计算,1-1.5分钟可减少单架次碳排放约9.5-23.7公斤,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形成累积效应。此外,发动机运转时间缩短,还能降低机场周边的噪声污染(地面滑行阶段噪音约 80-100分贝)及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从“风险管控”到“无缝衔接”:模式落地筑牢安全防线
“边推边开”模式的顺利推行,离不开前期周密的筹备与全链条的风险管控。
为确保创新举措在安全前提下落地,石家庄机场运行控制中心牵头,联合飞行区管理部、机务工程技术分公司及基地航司组建专项团队,并邀请民航河北监管局领导现场指导,历经两轮专家评审会与多轮跨部门协作,从“人、机、环、管”四个维度系统识别出9项核心风险。针对“机务监护人员误入发动机危险区”“牵引车动力不足”“恶劣天气影响”等关键风险点,团队制定了精细化管控措施,构建起“风险识别-措施制定-责任到-动态监控”的闭环管理体系,为模式实施筑牢安全防线。
下一步,石家庄机场将持续跟踪“边推边开”模式的运行效果,通过大数据分析不断优化管控措施。随着模式的全面推行,机场将进一步强化区域航空枢纽功能,为旅客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出行保障,以细节处的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让“便捷”成为石家庄机场的鲜明标签。(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李志)(编辑:李季威 校对:张薇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