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报道:近日,依托西安蓝田机场优质通航资源打造的航空航天研学教育基地正式启动运营。作为陕西省培育千亿级航空制造与低空产业创新集群的重要人才培育载体,该基地以“航空航天知识系统化、实操体验专业化、职业启蒙场景化”为核心,创新推出三大特色项目,在沉浸式体验中播撒航空报国的种子,成为区域“产教融合”发展的鲜活实践。
研学基地的落地运营,深度契合《陕西省培育壮大千亿级航空制造与低空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部署。该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国内顶尖的航空制造与低空产业创新集群,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而人才培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支撑。依托阎良航空基地“2+3+2”现代产业体系与“一城两带”空间布局优势,基地从筹建之初便获得政策精准赋能--不仅纳入蓝田航空(通航)产业园发展战略的近期重点业态,更享受“沙盒监管”模式下的创新培育支持,成为航空基地完善产业生态的重要一环。

值得注意的是,基地突破传统科普框架,构建“航天重器+航空根基”的双轨教学内容。航天板块系统导入北斗导航、中国天眼、火星探测等国之重器知识,并设置1:1还原的天和核心舱交互体验区;航空板块则深度对接区域产业资源,通过声光电技术重现中航西飞、一飞院等链主企业的技术突破历程,结合“科学实验秀”解析西安钢研功能材料等企业的航空新材料应用原理,让伯努利原理等基础科学与产业实践形成直观联结。
模拟体验区,基地引入覆盖通航、民航、军机全谱系的飞行模拟器--从用于初级培训的塞斯纳172、初教-6,到民航主力机型波音737,再到代表国产顶尖水平的歼-20与直升机R44,完整还原机型研发谱系。同步设置的模拟逃生舱演练,参照机场应急救援标准打造,与蓝田机场承担的应急救援、低空物流等核心功能形成场景呼应。
手工实训区针对性设置“基础认知—设计研发—成果转化”的完整培育链条:在无人机教室,可了解榆林低空物流试点中FP-98“狮子座”无人运输机的结构原理;在金属锻造教室,能体验航空零部件的基础加工工艺;在火箭制作教室,则可复刻长征系列火箭的关键结构。这种实训模式与航空基地“创新驱动+产能扩增”的发展路径高度契合,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系统性思维与动手能力。此外,基地还联动入驻机场的10余家通航企业,定期开展真机参观、航模表演等活动,并结合航空运动特色增设篝火晚会、户外跑酷等环节,让研学体验更具沉浸感。

(本文图片均由西安航空基地提供)
试运营以来,基地已接待西安市嘉祥教育集团、西安航天工业学校、西安交通大学等30余批次研学团队,其“产业实景+理论教学+实操体验”的模式收获广泛好评。这一成果正是航空基地校企合作的生动体现--依托区域近10万航空专业人才储备与西北工业大学等科教资源,基地已初步形成“研学启蒙—职业教育—产业就业”的人才培育闭环。
未来,基地将深度融入蓝田机场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开发“一日飞行员”沉浸式项目,同步联动航空大数据中心开设数字化研学课程。通过持续链接通航产业链资源,基地将进一步推动航空知识普及与产业人才培育,让更多青少年在触摸航空魅力中坚定“航空报国”的理想,为陕西打造全球领先的航空制造与低空产业集群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编辑:张薇,校对:张彤,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