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何丹 通讯员雷雯婧 报道:近日,民航二所研发的民航航班运行服务高质量数据集成功入选国家数据局公布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批和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先行先试项目名单,成为全国民航领域首个国家级试点项目。这标志着民航二所在民航运行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领域迈入国家级先行序列。

民航二所数据服务平台驾驶舱功能示意图(民航二所供图)
民航航班运行服务高质量数据集围绕直接关系航班准点率、旅客上桥率等核心生产指标的业务场景,搭建了能够覆盖国内333家单位的高质量航空数据网络,为用户单位提供数据、服务和应用支持。在数据质量方面,构建行业首个具有业务态势感知和推理能力的领域知识图谱,补齐“数据业务化”鸿沟,实现基于业务知识和业务态势的智能化数据治理,使数据平均有效率从71.97%提升至99.14%。在数据安全方面,已实现持续运营600余日、超550亿条数据零泄露。
通过这套数据管理体系,系统能够整合全国航班、机场及航空公司的实时运行数据,有效打破以往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确保所有单位均可基于同一套精准、实时的数据进行决策。例如,当系统监测到某航班发生延误时,会自动关联到可能受到影响的机场用户,并触发告警信息,使机场能够提前做好资源配置和保障安排的动态调整,做好航班和旅客保障服务工作。
当前,民航航班运行服务高质量数据集已完成全国多家机场的试点。在广州白云、成都双流、西安咸阳等试点机场,航班平均放行正常率提升2%,靠桥率提升3%,旅客的乘机体验得到改善,试点效果已然显现。
实现技术突破的同时,民航二所也在积极践行数据标准,夯牢运营机制,不断推动引领行业范式创新。基于数据应用实效反向推动数据标准革新,建立“实践-反馈-迭代”的标准验证闭环,一方面系统性响应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要求,支持开展《民航公共/共享数据资源目录清单》《中国民航运行数据共享协议》等清单、标准的编制和验证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航协的标准互认,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与此同时,在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带领和支持下,依托民航运行数据共享联席大会和管理委员会工作机制展开实践,持续探索产业协同发展之路。建立了具有民航特色的数据授权和业务协同机制,构建行业级数据生态。目前,已与166家单位签订服务协议并完成全量数据引接,正积极探索建立基于数据流通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和基于贡献度的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协同发展能力。
未来,民航航班运行服务高质量数据集将全面支持国内66家航空公司、261家运输机场和26家机场集团数据需求,每日提供超1.7万架次航班运行数据,覆盖99.9%以上国内航班。同时,依托民航“十五五”规划,推动与城市地面交通数据的深度融通,打造以枢纽机场为关键节点的综合交通网络,让旅客可以享受到真正无缝衔接的出行体验。(编辑:王亚玲 校对:金杰妮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