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业竞争日益激烈,而旅客出行需求不断升级,提升服务品质已成为机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与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抓手。宁夏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其机场不仅是区域交通枢纽,更承载着展示地方形象、传递人文温度的重要使命。
近日,宁夏机场公司首届“塞上行”服务产品设计大赛圆满落幕,以创新驱动服务升级,为“塞上行”这一深耕多年的服务品牌注入了全新动能。大赛特别邀请民航宁夏监管局现场指导,一批兼具人文关怀与技术含量的服务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彰显了宁夏机场对服务升级的着力深耕。
自今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大赛便以“聚焦旅客需求,创新服务体验”为核心宗旨,来自机场航服、地勤、航站楼管理、物业园林等10家核心业务单位积极响应,各单位纷纷组建由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和一线服务人员组成的专项团队,深入航站楼出发厅、到达厅、安检口等旅客流动关键区域,通过现场访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多种方式,历时一个月全面深挖旅客在出行全流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从老年旅客使用智能设备的困惑,到商务旅客对高效出行的迫切需求;从特殊旅客的个性化服务诉求,到旅客对机场商业体验的升级期待,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反馈,成为了服务创新的新起点。
公司各单位共申报服务创新作品50余项,内容涵盖旅客出行全链条。经民航服务专家、高校相关领域学者及机场资深管理人员组成的初审评委组严格筛选,25项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优质作品成功突围,进入决赛环节。决赛围绕旅客流程优化、特殊关怀服务、智慧出行体验、商业服务升级四大核心维度展开激烈角逐,赛事特别设置服务创意、服务供给、经营产品三条独立赛道,既鼓励突破传统思维的颠覆性服务理念,又聚焦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与商业价值深度挖掘,全方位、多维度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与创造活力。
这些获奖项目直击旅客出行中的各类服务痛点,用创新思路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如航服公司的“舒适无忧网约车服务提升”项目,针对此前旅客反映的网约车接站位置不明确、车辆绕行严重、候车时间过长等突出问题,创新性地采用“电子围栏划定专属接客区+实时共享车辆动态信息”的双重举措,通过技术手段打通机场与网约车平台的数据壁垒,让旅客在手机端即可清晰看到车辆实时位置、预计到达时间。同时,安排专人在接客区进行现场引导,规范车辆停靠秩序。经过试点运行,该项目已将网约车绕行率从原来的50%大幅降至5%,旅客平均候车时间从原来的15-20分钟缩短至5分钟以内,相关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提升至95%以上,彻底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
航站楼管理部的“航站区视频引导系统设计与服务优化”项目,则聚焦旅客在大型航站区内“寻路难”的共性问题,摒弃传统静态标识引导的局限性,结合智能导航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在航站楼内关键节点设置高清互动视频引导屏。而物业园林公司的“蜂行者服务案例”,则创新性地借鉴蜜蜂“分工明确、协作高效”的群体运作模式,对机场航站楼及周边区域的保洁团队进行重新编组,将服务区域细化为多个“责任蜂巢”,每个“蜂巢”配备专职保洁员、设备维护员和质量监督员,通过智能巡检设备实时反馈清洁状况,实现了“问题即时发现、即时处理”的高效响应机制。
此次服务产品设计大赛不仅是“塞上行”服务品牌持续精进的探索,更搭建了一个员工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共享的优质平台,充实了机场服务创新的项目储备库。
宁夏机场公司还将以此开始正式成立服务创新孵化平台,从资金扶持、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为优秀获奖项目提供全方位保障,加速推动创意成果转化为实际服务成效。对于像网约车服务提升这样已具备一定试点基础的项目,将在年内完成全流程推广;对于视频引导系统这类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将联合专业技术团队进行优化升级,预计明年上半年实现航站楼全覆盖。
此外还将加强与航空公司、地方文旅部门的联动合作,围绕“塞上行”服务品牌打造特色服务产品,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为构建“人民满意、保障有力、智慧绿色”的现代化机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让“塞上行”服务品牌不仅成为宁夏机场的金字招牌,更成为为推动区域民航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力量。(《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通讯员吴浩楠、包蓉)(编辑:陈虹莹 校对:许浩存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