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分公司机场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航班信息如星河流转。指挥长纪立德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大厅,坐在熟悉的席位前,专注地梳理着每一个航班。这是他在指挥长席位值的最后一个班,明天,他将带着三十载积淀的智慧与经验,奔赴青岛飞行部开启新的征程。尽管岗位在变,但他那份对蓝天的热爱、对安全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从未改变。有同事问:“纪哥,今天是你最后一个班了吧?”他微笑着点点头:“站好最后一班岗,是我的本分。”

(东航山东分公司供图)
1995年7月,那个怀揣蓝天梦想的青年走进调度室时,不曾想到自己会在这里书写三十年的坚守。从青涩的签派员到运筹帷幄的指挥长,他亲历了中国民航业的跨越式发展,那些在雷雨夜里的坚守,在冰雪天里的决断,在台风季里的不眠不休,都已化作他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今天,他的指挥依然从容不迫,在得知MU5021航班因前站晚到,预计过站时间不足,甚至可能导致后序多个航班延误时,“启动重点保障。”纪立德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下达指令。他一面协调油料、航食、清洁等部门提前就位,争分夺秒压缩地面保障时间,一面与机场、空管积极沟通,尽力为航班争取最优起飞时间。整个航班保障链条在他的调动下,像一部精密的机器高效运转起来。最终,通过精准的协同与调度,航班顺利保障完成,正常起飞。三十年来他已经历了太多次类似的事件,但每一次都如同第一次那般认真对待。
在运行指挥中心的这些年,纪立德将“传帮带”视为自己重要的责任,他培养的签派员已在各个关键岗位成长为业务骨干。他的教学方法不仅让新人在真实案例中快速提升,更注重在点滴细节中传递严谨的作风。每当年轻同事遇到困惑,他总会耐心引导,结合自身经历讲解应对方法,他常说:“席位上没有小事情,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安全,每一次决策都体现着责任。我们守护的不只是航班正点,更是千家万户的团圆。”
桌上的茶早已凉透,夜色步入深沉,运行逐渐平稳。纪立德起身在各个席位前驻足交流,这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他三十年来养成的习惯,他始终坚信,运行指挥是团队协作的艺术,要学会倾听每个岗位的声音,理解每个环节的诉求,才能确保航班的高质量高效率运行。
时间的脚步悄然迈向上午九点,接班的同事已经陆续到岗。纪立德默默整理着桌面,将值班日志的边角抚平,理了理缠绕在一起的电话线。这个动作他做过上万次,唯独今天,手在桌面上多停留了几秒。“纪哥,走吧,去开班后会?”一起值班的班组长在会议室门口叫他。他应了一声,将座椅推回原位。当被问及此刻的感受,他搓了搓手:“说舍得是假的,这些屏幕,这些电话,闭着眼睛都知道在哪儿。飞行部也是保障航班运行必不可少的一环,换个地方继续干。”他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把那份不舍,都藏在了那个回望的眼神里。前方,飞行部的新办公室亮着灯;身后,是他用整个青春守护的蓝天。这份三十年的坚守,这份站好最后一班岗的职业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致敬纪立德,致敬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的民航人。(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郑景友)(编辑:李季威 校对:张彤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