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修工作组在进行飞机检查
2020年12月31日7时20分,听到地面管制员和机组的对话,得知湖南航空B-321U号飞机已经经哈萨克斯坦飞入中国领空后,在飞机上的“95后”许莹莹悬了很久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因为飞到祖国的领空了,肯定是自己的国家更让我有安全感”。
作为湖南航空飞机引进办的工作人员,许莹莹和她另外12名同事一起,于2020年12月16日飞赴法国图卢兹,到那里的空客工厂接湖南航空第13架和第14架飞机回家。

湖南航空第14架飞机交付现场
坐着公务机飞往疫情严重地区
12月16日一大早,家住广东广州的崔志楠就起床了,他动作很轻,简单洗漱了下,吻了还在睡梦中的女儿后,就拿着前一天准备好的行李出发了。他当天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广州以北600多公里的湖南长沙,紧接着又作为湖南航空第13架飞机接机组的飞行负责人,和同事一起飞往法国图卢兹。
原本每次出门都会相送的妻子,前一晚特别嘱咐崔志楠起床时动静轻一点,别把她吵醒。“要是看到你走,我肯定会哭”。与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不同,此时的欧洲疫情仍在肆虐,崔志楠他们在这个时候去疫区接飞机,家里人自然很不放心。
不过,不管是崔志楠,还是许莹莹,他们对自己成为接机组的一员前往欧洲这份工作本身,都没有太多犹豫。“我们部门的接机工作都是提前很久就安排好的,像接第13架飞机是2019年安排的。虽然走之前也很担心,打电话给父母时也哭了,但自己知道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能做这个工作是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许莹莹说。
尽最大可能确保接机人员的安全也是湖南航空全公司的考虑。原本第13架飞机去年七八月份就可以接收了,考虑到欧洲的疫情,他们延后了接收时间,把它和第14架飞机选在一个时间接回,尽可能减少接机人员的风险。作为一家年轻的航空公司,湖南航空目前还没有执飞国际航线,惯常的接机路线先是要飞到巴黎,再转机到图卢兹,而疫情肆虐使得这个接机线路的风险大增。几经努力,接机团队出发前一周,湖南航空与空客公司等方面达成协议,用两架公务机送接机人员前往图卢兹(中间经停一次)。临行前,他们还为接机人员准备了各种防护用品,从口罩、手套到防护服、护目镜,以及各种常见药品,并要求接机人员在图卢兹期间严格两点一线(仅在住处和空客交付中心活动)。

机长崔志楠在进行试飞工作
全副武装完成接机验收
身为湖南航空维修工程部高级经理的叶志刚,不仅是整个接机团队的“老人”,也是图卢兹的“老人”,湖南航空接回自己的第一架飞机时就有他。与此前接机不同的,这次除了是坐公务机直达外,叶志刚还是穿着防护服进的图卢兹机场。出发之前,叶志刚对照着网上的教程,学习了手套、口罩怎么戴,防护服穿脱的注意事项等。走之前,考虑到疫情的发展,预判每人携带的4套防护服可能不够,他还格外跟公司申请了20套,到了法国又跟空客方面沟通,多拿到了一些备用防护服。在图卢兹的每一天,但凡要出酒店大门,接机团队所有人必穿防护服。
没穿过防护服的人不知道穿上后会那么热。崔志楠第一次穿是直接套在运动服外边,当地户外温度是四五摄氏度,没想到热的不行,一个劲流汗,第二天他开始不穿外衣,直接秋衣秋裤套上防护服,“温度刚刚好”。热只是一方面,更大的考验是吃饭和上厕所,有人穿上了公司准备的纸尿裤,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吃不喝,即便中午空客厂区有餐食可用,甚至有空客的朋友帮他们打包一些吃的送来,他们也都出于防护的需要予以谢绝。
在13人的接机团队中,飞行员数量最多,有8位,包括5位机长。他们在接机时的工作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试飞,另一个是把飞机飞回来。以往试飞的时候会去两三名飞行员,大家互相查漏补缺,这次因为疫情,每次都只派一位去现场,带队的崔志楠去的是第十三架飞机。考虑到飞行中可能会有突发情况,穿戴全套防护装备的他没有坐驾驶舱右座,而是坐在第四观察员的位置。当空客试飞员试飞时,他拿着5页的检查单和空客的性能工程师逐一确定飞机的各项参数是否正常。由于护目镜的哈气太重,看不清检查单上的字,崔志楠只好一边摘下护目镜,看完参数再赶紧戴上;一边和性能工程师沟通。“我这次试飞主要是问了几个软件上的问题。比如自动刹车为什么显示在FMA上,MCDU计划和原来不一样等,然后要求看了一个自动落地。”
同样精简现场人员的还有技术组。“正常的时候三个技术人员每天都要去;这次接机会先看看每天的工作内容,有时候一天只去两个人,留一个人在酒店休息,尽量减少到现场。”叶志刚说。尽管如此,接飞机该有的流程一个也不能少。他们每个工作日都要到现场,工作地点除了看文件在办公室外,大多数工作都在飞机现场,要去驾驶舱、货舱、起落架舱里面检查,开发动机包皮,到停机坪上……有些区域对安全要求比较高,穿着防护服很不方便。像高空作业,防护服的帽子和护目镜都严重影响视线,考虑到室外疫情传播的风险小一点,加之高空作业安全需要,他们在检查大翼的上表面、机身的上表面、垂尾时会把防护服的帽子摘下来。“但不管什么情况,口罩是不可以摘的,手套也一直都戴着”。让叶志刚印象最深的是第13架飞机交付当天,因为要办的程序比较多,他们穿着防护服从早晨8点坚持到晚上11点。
作为接机团队年龄最小的一员,许莹莹是唯一的商务人员,也就意味着两架飞机的相关工作都由她一个人来完成。为了减少人员接触造成的风险,她提前和空客方面通过邮件沟通确认相关文件,省去了讨论环节,到了现场直接签署确认好的文件即可。除了文件确认、产权签署这些工作外,许莹莹还负责对接空客,做好接机团队在法国的工作和生活安排等等。

接机组负责人维修工程部高级经理叶志刚
没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
虽然事前做好了周全准备,各方也提供了很大方便,但湖南航空的接机团队还是遇到了各种考验。
刚到图卢兹,他们就听说之前一位当地工作人员居家办公期间感染了新冠病毒,空客工厂也对和他有过接触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核酸检测。第十三架飞机飞回国后,英国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开始暴发,法国也出现了感染者,更是加剧了他们的紧张心理。国外的疫情发布和国内不同,只能查到某个地区有多少感染者,并没有更具体的信息。当地一些人员的防护有时更是一个只遮住嘴巴的口罩。
越是想尽快完成接机越有新状况。本来第13架飞机计划的是去了尽快完成交接,结果试飞前检查和测试时发现了故障,因为需要排故,试飞推到了第二天。第14架飞机接收时则因为圣诞假期也无法提速。
疫情期间,所有到空客接飞机的航空公司团队都被安排在空客培训中心居住。湖南航空接机团队在那里遇到了韩国的、印度的和南美的接机团队,防护等级上中国航空公司是做的最完备的。即便在酒店里,接机团队也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选择人少时就餐,与其他人保持距离。
不用去交付中心工作的日子,他们会一起活动活动。培训中心有个很大的院子,可以在里面散步。崔志楠还跟酒店工作人员借了两个篮球,一个足球,在球场没有其他人的时候组织大家打打球。而不管是散步和打球,他们都戴着口罩和两层手套。
第一次接机的许莹莹没有带太多方便面,又吃不惯法餐,好几次她不想去吃饭,都被团队的其他人喊着下来,把自己带的面包和饼干分给她。平时他们打球散步也都喊上她,让她时刻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保持精神的振奋。
“团队内部会在群里把自己觉得不安全的地方发出来,大家讨论讨论,互相提醒注意一些细节。时不时地开些玩笑,让心情放松一些,不一直那么紧张。”叶志刚说,他和许莹莹开玩笑,说不要把接飞机的印象留得这么差,平时接机并不是这样,周末还可以去图卢兹附近的景点转转。
崔志楠带着三位飞行同事和一位放行同事接小13先回来。在集中隔离期间,他除了忙飞行部的日常工作外,还上了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的一个在线的安全管理课程。这次紧张、兴奋又有些骄傲的接机让崔志楠明白了一句话,只要有信念,什么困难都能战胜。
作为一家年轻航空公司的一员,接机团队的每一位既得益于它提供的更多锻炼机会和赋予的朝气活力,又明白只有自己更加努力公司明天才会更好,所以会不惧挑战,勇往直前。展望未来,湖南航空将围绕长沙运行基地不断进行战略产业布局,整合湖南省“航空+旅游”出行产业链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借助同程航旅在旅游产业以及互联网领域的先天优势,着力打造“互联网+”精品航空。(《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许晓泓 通讯员蔡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