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刚进入南航贵州公司的“准小飞”,到2017年成为正式的“小飞”,这个“准”字摘得不易。因为这不仅要求我在飞行理论和机上操作方面“过关”,更要求心理状态同步“过关”——从飞行学员蜕变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简单地说,就是从“飘”到“稳”的转换过程。而这多亏了我的师傅刘飞。
飞行技术必须“稳”
师傅刘飞是南航贵州公司飞行部三分部经理,他教会我的第一个理念就是“稳”。
2017年1月17日,我前往珠海接受为期30天的模拟机初始改装培训。第一次见到师傅是在培训第一天的学习会上。他向我们讲解了飞行相关法规知识。严谨的用词,一字不差的法规描述,让我感到自己遇见了传说中的“法规飞行员”。严谨和沉稳也是师傅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果不其然,师傅对我们飞行技术的要求也是这个字——“稳”。
“飞行员必须‘稳’。这就要求你们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基础知识一定要掌握牢固。每一个飞行动作和要点要随时记、随时想、随时背,尽可能地利用空闲时间巩固每天学习的内容”。师傅不仅传授知识,还将学习方法、心得一并传授给我们。
课程结束后的当天晚上,我原以为师傅要在第二天的模拟机上才讲评学习内容。没想到师傅一反“稳”态,比我们还“着急”地要求当晚讲评。他没有让我们去专门的讲评室,而是来到我们的宾馆房间就开始“上课”了。
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一张小茶几,几本手册和训练大纲,一名师傅、两名“菜鸟”就凑成了我们的第一次讲评会。这让我受宠若惊,也体会到了公司和师傅对我们快速成长的期望与要求。
“天使”教员有严厉的一面
在师傅的指导下,我每天在模拟机训练前先与搭档互相学习、讨论,将不明白的或不同意见记录下来,争取上模拟机时就把问题解决。同时,我和同事还将座舱图贴在墙壁上,模拟出相应的情景,交替执行程序并熟练掌握,这样第二天上模拟机就不会“发懵”了。每飞完一课,我们都趁热打铁,尽早写出当天的飞行总结,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此外,我还把相应检查单的名字、进入条件、记忆项目和非记忆项目尽量都记住,同时看正常程序和补充程序。为保证身体健康与正常体力,我在课余时间坚持锻炼身体,将状态调整到最好。
在生活中,师傅对我们比较随和、平易近人,大家私下都称师傅为“天使”教员。然而,“天使”教员也有严厉的一面。如在飞模拟机时,他就非常认真、严谨。在训练飞行程序时,我在有些动作的先后顺序上比较随意,师傅就会立刻指出我的错误,并告诉我原因。
就这样,我与其他参训“小飞”的飞行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原本出汗的手心,如今能沉稳而冷静地“推杆”;原本僵硬的思维,如今能灵活而准确地指挥下一个动作。不知不觉,30天培训结束了,我顺利通过了模拟机训练与相关考核,从一名学员快速“转正”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带着勇气、希望和坚定,我迈出了飞行生涯的第一步。
飞行状态不能“飘”
记得有一年农历腊月二十八,飞完最后一课,我们就会放假回家过年。所以,那一课我的心思完全没有放在模拟机上,早就“飘”回家里了。结果可想而知,飞得很不理想。没想到我这一“飘”,让很少发火的“天使”教员破例“开训”了。
他说:“我们作为飞行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训练自己拥有冷静、专注、投入、理智的心态。我知道你们想回家过年,可你们的心一‘飘’、一‘乱’,飞机不也得跟着‘飘’、跟着‘乱’吗?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稳住心态,把飞行上的程序动作一步一步做好。在航班运行时,要是飞行员的心思不在飞行上,谁来保证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师傅的严厉批评让我脸红的同时,惊出一身冷汗。是啊,飞行不是儿戏,飞行安全更开不得半点儿玩笑,容不得半点儿松懈。
在初始模拟机检查通过之后,我终于迎来了副驾驶初始本场训练。训练前一天,师傅还特地提醒我训练时要注意的地方和一些容易疏漏的细节。上飞机之后,我按师傅的指导严格执行标准操作程序,因为这是保证起落安全的前提。当检查员在我的经历本上签下“合格”二字的时候,我如释重负,感觉向自己的目标又前进了一小步。我也更明白师傅不让我们“飘”的深刻含义——对飞行事业要时刻心存敬畏。
师傅不仅教给我们飞行技术知识,更教给我们对飞行的态度、作风和理念。这将影响我日后的每一次飞行。(《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农承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