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8日,对于国航重庆分公司地服部每一名员工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挥别值守十三年的江北机场T2航站楼,将在今晚翻开新的一页,开启新的征程。

难说再见
当晚8点,按地服部搬迁整体部署,我随部门机关人员一起来到即将作别的T2候机楼进行搬迁支援。 此刻的T2一楼,提取行李和旅客到达处还像往常那般喧闹,而3楼的出发大厅与以往相比明显的空旷,客运室值班办公室里冷清了许多,少了很多办公设备和业务用品,让人有些许不适。一个月前左右,这里还是人满为患,进出办公室略显局促,随着搬迁倒计时开始,地服部一线各项目就陆续将物品整理打包,每个项目科室有计划的利用下班时间甚至通宵,装运几大车,连夜运往T3新办公室。往日值机区域和安检区域里黑压压的挤满旅客的现象已经不见了,显得格外空旷。几个留守的地服员工忙中偷闲,留影纪念。我的心中也涌起一股莫名的眷恋:无数个晨曦下值守的出发大厅,是那般的熟悉,即便令人头痛的黑压压的人流、喧闹无比的嘈杂声此刻也显得格外亲切,这一切即将成为过去,用“说不出再见”来形容内心感受,再贴切不过。
赶到服务室,餐桌上堆满了还没来得及收拾的快餐盒,凌乱永远是以90后为主角的服务室的主色调,让人暂时忘却再过几小时这里即将人去楼空的情形,小年轻们静静地玩着手机,等待前往登机口迎接旅客的指令。忽然间看见一位小姑娘专心地在纸上奋笔疾书,起初以为她在写航后日志,写下当晚自己的感慨。她扭头见我好奇的眼神,有些不好意思,随即诡秘的冲我一笑,拿着那张纸疾步走出服务室,忽然我瞅见“Hi,T3”几个美术字样,突然我明白她的用意,会心的朝她笑笑。
果然,不一会在地服群里这张“Hi,T3”和“再见,T2”的卡片成了网红,当最后一位登机旅客、最后一位离开T2国航自营休息室的夫妻或母女或情侣等有代表性的旅客离开T2,在廊桥、在登机口、在候机大厅,手持这张情义满满且意义非凡的卡片留影,都想以这样温馨的画面作为告别T2的神圣仪式。
有同事告诉我,很多员工自发地准备了小礼物,作为纪念品赠与旅客,更是作为当晚亲历T2成为过去的共同见证。

两舱休息室背后的故事
8月29日,“七夕”节刚过的第二天,国航重庆分公司两舱休息室正式启用了。这个绿意盎然又充满巴渝特色的休息室在大家的掌声和赞叹中如花儿般完美绽放。中式的VIP茶室,茶香氤氲,静待莲开;开放的头等舱按摩休息区,闭眼就可以聆听石器滴水的声音;儿童休息区布置的生动活泼又可爱,还贴心的准备了儿童餐椅,卫生间儿童座椅和小玩具;梦幻的山城夜景填充了商务休息区的一整堵墙,错落有致的空间感把山城描绘的美仑美奂; 在名为“洪崖洞”的装饰区,代表百姓生活的“账房先生”,寓意吉祥平安的“五谷丰登”,象征中华文化的“ 琴棋书画”等饰品巧妙的点缀着吊脚楼的16个窗口;天然根雕“凤舞九天”更是画龙点睛,代表着对公司最美好的祝愿。
时间回到5月初,T3休息室基装初具雏形,地服部高级副经理蒋蓉牵头成立了“两舱休息室软装队”,休息室临时负责人尹茜、业务助理吴麒麟还有善长摆弄花草的人事助理吴芃都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经过无数次挑灯夜战的研究、讨论后,针对旅客特点,首先明确了两舱的不同风格,头等舱的“新古典主义”加商务舱的 “现代”。随后到上海浦东V3和深圳两舱休息室观摩学习,两次前往深圳艺展中心采购。因为住在深圳机场附近,每天到艺展中心来回超过3小时的路程,为了节约时间,她们总是开门的第一批客人,最后一批离开。偶尔中午来不及吃午饭,晚上就泡面充饥,大量的时间留给学习、对比、记录,随身的小本子换了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的记录下了整个过程。重庆的八公里,红星,望海花市,两江星悦荟等等家居饰品集聚地,更是她们常驻之地。她们用脚步丈量着家,公司和这些地方之间的距离。一个休息室的软装工程做下来,她们俨然已成为关于软装的半个专家。
终于等到这一天.面积达到198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326名旅客的两舱休息室华丽启航了。每一处景观都精心设计,每一样摆设都精挑细选,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今年夏天不寻常
“重庆分公司搬迁T3成败与否取决于地服部!”这是黄长连副总经理给地服员工下达的号令。早在今年伊始,地服部春运动员会暨2016年总结会上,高级经理蒋明勇在谈到对2017年工作展望时,特别用几个篇幅进行2017年形势研判,他说道:2017年注定将成为地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主题就是变化。适应的过程不会轻松,但这是破茧化蝶的必然之路。
品味此话,回顾T3搬迁艰辛的过程,记忆犹新。
时间追溯到2016年11月,地服部T3搬迁办公室成立。当时还是业务室培训助理的王强被任命为地服部搬迁办公室负责人,面对尘土飞扬、满目苍夷的T3工地,王强率领着包括自己在内只有三个人的团队,戴着防震帽,每天泡在T3,一待就是一整天,每天暴走近10公里,勘查每个办公室的结构布局、推敲每个服务流程的合理性、检查每个系统及通讯管线的接口和插孔,有时忙的错过午饭甚至晚上就睡在办公室。整理成每周一次的T3转场推进工作汇报PPT,与一线各项目进行探讨,再根据反馈信息做出整改并与T3航站管理部深入沟通。
高湛,这位服务室的80后主管,在没有搬运工没有电梯缺乏辅助设备的条件下,而且货车只能将物品停靠在距离T3很远的位置,而服务室远在F指廊最远端,距离T3入口超过1公里,来回上百趟,步行近20公里,硬是靠双手双臂双脚将341件家具、二十多台电脑一一安放在服务室几个办公区域内,忙完这些,研究生学霸的高湛,差点累瘫了。
说到这个夏天的不寻常,那就是T3搬迁恰逢暑运,无陪儿童激增,加上7、8月华东、华南以及北京、成都区域的雷雨,来渝备降的航班增多,导致航班延误甚至取消的多重压力叠加,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尤其是盛夏的重庆,近一个月的体表温度超过40度,机坪更是高达近70度,滚滚热浪,哪怕躲进室内休整一小会,都成了员工的奢望。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没有吓到敢打硬仗的地服人,他们延迟休假,放弃陪伴家人避暑的计划,没有陪护住院的父母,甚至没有请假一天陪伴高考中考的孩子,坚守岗位,在应对暑运高峰的同时,利用轮休的闲暇,积极备战T3转场,搬运家具、整理物品、熟悉新环境新设施新系统、多次参与综合演练,通宵达旦早已成了员工的家常便饭,每天只睡3-4个小时,第二天照常投入工作。

最后一名国航T2登机旅客
T3,我们来了
29日凌晨3:40,当第一辆发往T3的交通车准时启动那一刻,每一位乘坐的员工经历了昨夜几乎通宵达旦的搬迁劳顿,尽管满脸疲惫,但今天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新的职业场景由此拉开序幕。
凭窗远望,清朗的夜幕笼罩下的T3航站楼,灯火通明,像茫茫大海里即将起锚的巨舰,驶向远方。走进候机楼,以往不绝于耳的建筑工地里特有的金属碰撞声、敲打水泥的尖利声、工人们的吆喝声,早已被旅客的喧闹声取代,短短几天不见,这里已经改头换面。只见国航3H岛32个国内值机柜台全部开放,柜台前的蛇形阵隔离带早已排起了长队,相距不远的20个自助值机,一个也没空闲着,令人想起T2时的熙熙攘攘的情景。诺大的T3对于首次踏入其中的旅客来说犹如迷宫,无论是值机员、志愿者还是地服部机关支援者,在每个角落、在旅客茫然无助的时候,总能看到他们亲切的笑脸,为旅客答疑解难。
6:20,山东航空SC8880准时起飞,这是T3第一架起飞的航班,更是国航重庆地服部转场成功的里程碑,承载着国航重庆分公司地服人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如果把T2的运行看作是地服部手工作坊式的运营模式,那么T3的运行将意味着质的提升,体现在各系统的磨合、规模化生产组织模式、运行管控能力、资源和信息的获取能力、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正如T3启用后一周,在部门例会上,高级经理蒋明勇深有感慨地说到:T3转场成功,是地服部众志成城不畏艰辛的真实写照,呈现了一盘棋思想,既是敢打硬仗的优良传统的传承,也展现了地服部敢于接受机遇挑战的勇气和实力。T3转场成功,是一次巅峰之战,再次诠释了和谐地服、阳光地服、靓丽地服、实力地服的内涵,由此地服部步入健康发展的快速轨道,作为地服人能亲身经历这一大型枢纽机场的转场成功,是值得一辈子自豪的事,因为我们是亲历者、见证者,更是缔造者。(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陈娓 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