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晓莉 通讯员王贺 报道:在首都机场安保公司的创新版图中,有一支以“劳模精神”为旗帜、以“科技赋能”为引擎的先锋团队——合创劳模创新工作室。自2021年成立以来,工作室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鹏的带领下,聚焦航空安保领域的痛点难点,通过“劳模引领+技术攻坚+人才孵化”的创新模式,累计完成大小创新项目12个,培养安检人才145人,荣获CAPSE创新奖、集团公司管理案例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引擎”。

合创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获行业内多项荣誉(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供图)
劳模领航:打造创新“最强大脑”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长征。”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郑鹏始终将人才汇聚视为创新的基石。工作室成员涵盖安检技术专家、信息化工程师、一线业务骨干等多元领域,形成“老中青”三代互补的人才梯队,既有深耕安检20余年的“安检老兵”,也有掌握AI算法、大数据分析的“技术新锐”,更有精通旅客服务的“暖心能手”。
为打破部门壁垒,工作室建立“项目制”协作机制,通过跨科室组队攻关,实现技术、业务、服务的深度融合。在“楼前防爆绿波带”项目中,技术组研发智能分流系统,业务组优化安检流程,服务组设计旅客引导方案,三方协同将防爆检查效率提升40%。在“兴安行·安心行”服务创新项目中,技术组通过引进安检移动工作台提高通讯效率,业务组对接机场各单位形成外部沟通机制,服务组研究总结《丢失物品找寻五步法》《家人走散暖心帮扶六要点》《误出隔离区一站式服务》等方式方法,多管齐下,使旅客满意度显著提升。
科技攻坚:破解各类“岗位难题”
创新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工作室以“实战需求”为导向,在智慧安检、风险防控、服务升级等领域持续突破,推出多项重点创新成果。其中包括实现红线门禁巡视可视化的智联巡检安防巡视体系;通过错峰预约、智能分流,使商检通道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提升30%的预约式商检小程序;引入多重培训体系,有效提升证件查验准确率的人证对比技术。
面对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工作室锚定智慧安保一体化战略,计划全力推动技术、管理、人才三大升级。助力实现风险预警,将安全防控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整合安检、安防、服务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实时决策支持,助力企业控本增效;深化人才战略,培养“安检+科技”复合型人才,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
人才孵化:培育安保“工匠摇篮”
创新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工作室将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构建“三段式”培养体系。理论筑基,开设“安检工匠大讲堂”,邀请标兵模范、行业专家授课,年均开展培训160余批次,累计帮助150余人考取中级安检证、50余人考取高级安检证。导师带徒,让青年员工参与智慧安检系统研发、重大活动保障等实战项目,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创新赋能,举办“五小”创新竞赛、青创大赛,累计收集“国门金点子”75篇,孵化出“城市航站楼多维管理”“电子巡更系统”等多个实用创新成果。
为激发创新活力,工作室设立“创新积分制”,将项目成果与绩效考核、评优晋升挂钩,涌现出“安检技术先锋”“宣传报道能手”“才艺全能王”等多名青年骨干。近三年,工作室成员在安检技能比武中斩获验证单项第一、手检综合第一等佳绩,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同时,工作室成员在公司宣传报道、演讲比赛、歌咏大赛等多项活动中荣获奖项,有力提升了工作室的整体氛围。
从“汗水”中提炼“智慧”,在“平凡”中感悟“匠心”,合创劳模创新工作室用五年时间书写了一部航空安保的创新史诗。他们以劳模精神为魂,以科技创新为翼,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了安保力量。未来,这支团队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智慧安保的星辰大海中扬帆远航,为守护国门安全、服务旅客出行持续注入创新动能。 (编辑:李季威 校对:张薇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