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机场,活跃着这样一组黄金cp,他们遵循集团坚定发展信心、坚守战略定力的工作要求,积极践行集团以创新“破局”、以发展“突围”的理念,敢想敢干,用汗水和智慧谱写着民用航空机场的创新之路。
“创新这个事儿,是责任也是兴趣,我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为机场多做点贡献。”就在刚刚结束的内蒙古机场集团公司第三批“五小”创新项目评比中,由赤峰机场李军、谢岩研发的“塔台应急信号灯光发射装置”获得了一等奖,该装置及时、有效解决了塔台安全隐患问题,极大降低了设备成本,节省了100余万元设备购买费用,并迅速推广至集团公司内各个机场投入使用。
2022年4月中旬,民航内蒙古监管局下发《关于开展典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督导各机场按照工作通知要求进行专项自查,经过自查,发现大部分机场在管制灯光信号设施设备方面存在问题。
根据规章要求,塔台管制员需要在陆空通话失效情况下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灯光处置,由于国内暂无管制灯光信号设施设备生产厂家,需要代理商在国外购买,价格非常昂贵,每套设备6.8万元,且从购买到发货周期长达三个月。针对这一课题,李军决定,通过自主创新研发一套信号灯设备作为临时替代设备。创新是从0到1的活动,也是需要依靠合作的活动,随即李军想到了本部门同为管制员的谢岩,告知了他的创新想法,两人一拍即合,成立了塔台应急灯光技术攻关小组,李军负责项目的总揽,包括提出创新想法、参与项目研发、设计制作等,谢岩根据塔台应急灯光发射装置需求进行逐项分解,设计尺寸,查询资料。在接下来1个月的时间里,只要李军休息就坐在电脑前,脑海中规划着本次的创新项目。李军主动挑起担子,攻坚克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项目梳理完成、材料堆码整齐,李军和谢岩开始了枯燥的实验阶段。
“上在高往上攀终能登顶,路在难走下去终会到达。”李军和谢岩一心扑在创新项目上,利用所有业余时间搞创新,在制作过程中,李军积极与集团公司和民航内蒙古监管局沟通,随时汇报工作进度和项目完成情况。整理、测试、检验再整理,伴随着无数次的重复和改进,最终这组“黄金cp”使用测温枪作为承载体,利用测温枪内部零部件制成发射开关,将远距离发射和近距离发射分体设计,通过测量、计算,激光和透镜形成约2度扩散角最适于灯光信号的发射和接收。经过多次优化设计、制作方案,最终花费一周时间,所有制作和细节都由他们纯手工进行,终于制作成功第一套塔台应急信号灯光发射装置。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在项目取得成果后,李军随即联系内蒙民航监管局,在对塔台应急灯光信号发射装置进行全面细致了解后,监管局对设备功能给予充分认可,对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作用予以高度肯定。经过与机组反复测试,确认研发的塔台应急灯光设备在昼夜间航空器空中最远接收距离达10公里以上,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同时李军、谢岩针对各个流程,反复测试设备是否存在“卡脖子”环节,对设备安全性、操作性进行了验证,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优化。在多次“试行”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测试成功后,赤峰机场高度重视此次创新项目,立刻抽调部分业务能手组成信号灯装置批量生产小组,昼夜不停,短短十天内制作出20套塔台应急信号灯光发射装置,通过测试后陆续发往区内17个机场供塔台管制员应急情况下使用,完成安全隐患动态清零。塔台应急灯光发射装置在满足规章运行要求前提下,成本较国外设备降低30多倍,有效节约成本100余万元。

塔台应急信号灯光技术攻关小组进行红绿光测试
李军、谢岩很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在工作中对他的支持,感谢机场公司给他提供的发展平台。谢岩说,“研究小发明、小创新,就要多看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多和同事交流技术问题,有的技术上的问题自己想不明白,人家点拨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作为一名老职工,李军总是用实际行动带动和鼓励新职工,并把自己工作经验和总结心得传授给新同事。现在这些曾经的新同事和他一样都成为了公司的骨干力量。他说:“人生唯有在不断奉献和付出,生命才体现应有的价值。除了塔台应急信号灯光发射装置项目,还有一些创新项目还在前期立项中,我们创新的脚步从来没有停过。”这也成为李军平时生活,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专注、创新、奉献”,这是李军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从他的创新事迹中感受到了对行业深深的热爱,他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民航人,只有专注于自己的行业,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始终走在前进的道路上,才能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有新的突破。”新时代,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李军、谢岩这组“黄金cp”在创新研发的道路上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执着的匠心钻研技术,为赤峰机场提质增量、降本增效、开创创新新思想的道路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张馨元、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