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机务工作就是要做到高度严谨、细致,才不会出问题。”当被问到对机务工作的感悟时,从事13年机务维修工作的内蒙古机场集团机务分公司“首席”工程师苏东辉如是说。从简单、平淡的语言中很难与多次因发现并处理重大故障受到航空公司表彰的机务人员联系在一起。“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苏东辉用“毫厘之间的”敬业精神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从工作落差中寻求新的方向
苏东辉,中共党员,1984年出生,毕业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毕业后的他,在东航西安飞机维修基地从事飞机定检维修、航线维修工作,一干就是四年。用他的话来说,干的工作就是整天在机库里,把拆得零七八落的飞机部件仔细进行检查、维修、安装,是机务维修工作里的“高精尖”。虽然,航空公司的待遇好、工资高,但身处异乡的他还是回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这片家乡的土地,并在2012年成为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机务分公司的一员。本以为有着较为丰富的航空公司维修工作经验,到了从事航线维修的机场机务工作应该会如鱼得水,没想到因为与之前的工作内容完全不同,连接送飞机都要进行重新学习,“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受油然而生……
但事业心强的他很快调整了心态,沉下心来,一项一项学习,把航线维修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了然于心,通过不懈努力,他先后考取了空客320CEO、NEO;波音737NG、MAX等机型执照,为新的征程增添了飞翔的翅膀。2018年,呼和浩特机务保障部进入旺季保障模式,苏东辉在光线不足,周围高温,且有余油烟雾影响视线的环境下,在飞机检查过程中连续发现两项不易察觉的安全隐患。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又发现一架飞机的发动机风扇叶片有一缺口损伤,损伤深度约1毫米,宽度约2毫米。发动机风扇共有36个叶片,叶尖直径达1700毫米以上,缺损比例仅仅1/850,而且这些发现都超出了工卡的正常检查范围,故障位置较为隐蔽,正是由于苏东辉前4年的工作积累以及对飞机结构有较为深度的了解,使得他在进行飞机检查时,练就了识别安全隐患的“火眼睛睛”。当看着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冲入云霄,苏东辉对于机场机务航线维修工作的体会已经有了新答案——那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靠着一股子钻劲儿,苏东辉以航空公司的工作经验和机场机务航线维修的工作实践成了机务分公司的技术骨干。2020年,由苏东辉研制的“一种航空器铝合金结构维修辅助装置”,获得了专利后,主动提出将专利转让给公司,让公司享有专利权,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创新的热情。同年,通过层层筛选,成为机务分公司“首席”工程师。
一个航班一个航地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
苏东辉作为技术带头人与其他同事承担起机务分公司标准检查法编制这一重任。对于“机务理工男”来说,做提炼总结的文字性工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更加好记、实用,几个人经常是加班加点,大量收集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机务人员技能优点,并总结成每种检查法的口诀,提炼出底部俯身望,顶部远眺望,头顶四周望,光暗借光望的“望” 法口诀以及“闻法、问法、切法、指法”等9种检查法。“标准检查法”出台后,在优化标准保障链条,提升航线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保证流程节点执行落地的同时,实现了更为高效的技能传承。
同时,乐于创新的他在工作中发现机务分公司所辖各支线机务保障部较为分散,航空器维修工作具有重复性工作的特点,因此会由于视觉疲劳或心理疲劳而造成工作节点的遗漏,为了避免此类人为差错的发生,他带领组员研制引入AR科技手段升级助力“标准检查法”。使骨干技术人员能通过AR眼镜,远距离提供实时技术支持和流程监控。这个过程相当于医生为患者进行远程会诊,骨干技术人员通过“身临其境”完成飞机故障分析、诊断,进一步确定故障处理方案,进而缩短“治疗时间”,使飞机快速“痊愈”。
此外,由苏东辉主笔编写的《防险到末端,让“你”放心飞》——打造标准保障服务链条,保障机务维修风险管理穿透性管理案例,获得了首都机场2020年管理案例平安机场一等奖荣誉。
让飞机转弯释压装置进入“刷脸”时代
苏东辉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他平日的不断学习与知识积累,在看到行业内有因重复性工作、视觉疲劳忘记安装飞机转弯释压装置而造成推飞机过程中牵引杆剪切销断裂的事件时,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利用AI物体识别技术,在勤务人员检查飞机时,像扫二维码一样,通过大量图像数据对比,而检查确认安装转弯释装置或是确认取下。通过前期论证,他坚定了实施的信心。因为此项工作需要采集大量飞机转弯释压装置图像,为了取得最好的对比效果,他带领同事历时2个多月在雪天、雨天、深夜、凌晨,采用不同的手机,拍摄了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上万张的图像,此项工作目前已进入测试阶段,图像对比的准确率达到95%以上,届时勤务人员检查飞机转弯释压装置工作将多了一双科技保障的眼睛。
由于检查飞机转弯释压装置属于机务勤务的一项工作内容,为了不额外增加勤务人员的工作量,在此基础上,苏东辉等人继续研发“电子勤务工卡”创新项目,将原有纸质版机务分公司勤务工卡转化为由微信小程序实施的电子工卡,从而有效落实了“看一项、做一项、签一项”的机务九字工作方针。逐步实现资源节约、低碳减排的目标。
苏东辉说过,“干机务工作一定要细之又细、精之又精,给你打个比方,汽车上如果有了一些划痕,在外人看来不影响开车。但飞机上一旦有了划痕,哪怕是0.1毫米,在不同的部位,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工作正是在这毫厘之间。”作为一名机务“首席”工程师,苏东辉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能麻痹大意。”。(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田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