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图片均由云怀宝拍摄)
为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助力“四型机场”建设,地勤部周密部署、狠抓落实,自2018年10月以来报废更新52台燃油特种保障车辆,推进“油改电”攻坚战取得胜利。

严格程序 逐一筛选
2020年作为“蓝天保卫战”收官之年,如何按计划完成车辆“油改电”各项工作对地勤部来说至关重要。为更好确保新能源车辆有序进场,地勤部安排专人对接生产厂商对其合规性进行逐一核查,同时督促车辆使用和管理部门明确主体责任,共同推进落实新能源电动车辆购置和燃油车辆报废管理各项工作。通过严格设备报废管理、合理评估上报设备更新需求、理顺设备招投标管理流程,不断加快新能源车辆购置进度。地勤部还召开专题研讨会对生产厂商及车辆性能进行逐一分析对比,确保选出最优方案。

梳理流程 强化培训
在新能源车辆的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动员管理人员汲取、借鉴其他机场同级单位先进管理方法和制度,另一方面鼓励员工发现现有工作流程中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比新能源保障车辆操作性能与燃油保障车辆的操作性能的不同,经过20多次比对研讨,梳理出简便易懂的全新操作流程,进行全员在岗培训,保证新操作流程的学习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同时还在车辆设备醒目位置张贴操作提示,起到提醒和督促驾驶员的作用。应急处置培训也是重点之一,一方面积极联系生产厂家安排有资质的培训师对新能源电动车辆性能差异、操作面板、车辆故障应急处置进行了全面讲授和严格考核。另一方面加强员工安全教育,收集业内相关事故案例进行学习,使员工树立安全意识,避免出现类似的安全事故发生。
甄别差异 极限测试
通过不断前移风险防控关口,地勤部始终严守安全底线,积极做好新能源设备车辆安全管理配套工作。运用4M1E要素推导法,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入手,对新能源电动保障车辆就操作流程差异、设备性能差异、应急处置差异、运行环境差异等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开展运行风险评估,梳理出几十条运行风险,逐一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例如新进电动摆渡车为电动式门与老式摆渡车气动门的操控存在差异,车辆保障部门立即对其进行反复测试,细到超越开关的位置,及驾驶员离开车辆时间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为更好测试新能源车量性能,合理配置资源,分车型对电池电量进行了极限测试。例如电动摆渡车,其电量由100%耗用至30%时,最大行驶距离为130公里,可参与保障26小时。同时为确保新能源车辆运行状态,防止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特对新进电动客梯车应急装置进行演练测试,在实施对靠作业时根据距离的不断接近,客梯车自动转为龟速/蜗速行驶,可以有效防止航空器及车辆设备损伤。
地勤部结合 “抓作风、强三基、守底线”安全整顿相关要求,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新能源电动车辆安全隐患排查和管理效能得到切实提高,以更加有力的行动,更加有效的工作,坚定目标,践行绿色发展观念,坚决打赢 “油改电”攻坚战!(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云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