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科研院校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职业教育插上“智慧翅膀”
来源:《中国民航报》2021-11-29 13:04:00

以高质量人才培养 全力助推智慧民航建设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职业教育插上“智慧翅膀”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的新科技为全球民航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无限可能。“察势者明,趋势者智”。民航局党组2017年首次提出智慧民航建设概念,并在创新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结合中国民航进入“发展转换期、发展质量提升期、发展格局拓展期”的三期叠加特点,民航局党组确定将智慧民航建设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民航局局长冯正霖要求,准确把握“十四五”智慧民航建设的形势任务,进一步提高推进智慧民航建设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推进智慧民航建设,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核心在人才。作为民航局直属院校,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为智慧民航建设提供高水平数字化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我们责无旁贷。

回顾“十三五”,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切实增强“三个敬畏”意识,积极以信息化、数字化提升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一是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建成学校微信企业号和桌面云系统,门户网站实施改版,完善与升级OA(办公自动化)等各类应用系统。截至2020年底,校园网络出口带宽为2810M,基础网络设施逐步完成IPv6改造,两校区办公区域基本实现无线信号覆盖。2020年,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学校迅速推出了“停课不停学”的网上教学平台,至今已上传数字资源9831个,总课程数256门,总时长超过1.7万小时,教学平台运行平稳,满足了7000多名全国各地学生的线上教学活动需求。搭建信息化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就业,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91.78%。二是加强行业内外科研力量协同合作,科教创新平台不断拓宽。积极参与民航局、上海市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高水平科教创新平台建设,与中国商飞等企业合作增设大飞机维修、组装与零部件生产等专业课程与专业,促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三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结出累累硕果,线上教与学、同步互动课堂等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施网上模拟实训操作。建成沉浸式3D交互空乘VR系统,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全方位展示机舱内部的三维全景图,还原真实的机舱环境,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民航行业广泛而深度的融合,促使智慧民航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智能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教育教学也带来巨大改变与冲击,深刻影响着大学教育的观念和行为。面对智慧民航建设的紧迫性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我们必须持续引入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纠正背离时代的陈旧观念。“十四五”期间,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民航局党组智慧民航建设的战略部署,继续弘扬当代民航精神,增强“三个敬畏”意识,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民航变革赋能,为教育转型赋能,将支撑智慧民航建设作为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特征。

一、以“智慧学科”为导向,完善和升级学科建设,为智慧民航建设提供高水平、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支撑。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民航企业、机场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流程将会有全面的变革,这必将导致一些岗位消减或新增,岗位技能也将被重塑,员工素质的提升和人力资源结构变化将是智慧民航建设的根本保障。高校人才培养也需及时随之转变,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合力拓展新的专业。

为了快速适应和匹配产业发展节奏和企业需求,培养掌握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四五”期间,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将从基础学科、核心学科、特色学科着眼,从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平台搭建和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学科建设。计划新增“智慧机场运行服务”“飞行器数字化装配技术”“跨境电子商务”等与数字化发展趋势紧密契合的新专业,探索航空专业与大数据和统计学科的交叉融合。到“十四五”末,学院专业总数计划达到25个左右,形成“民航运输服务”“航空服务与安全管理”“机场运行服务与管理”“民用航空器维修”“航空制造”等5个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布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现有课程体系与产业相适应,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积极培养掌握智慧民航建设所需的信息应用技术和手段,为服务民航数字化转型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智慧课堂”为抓手,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探究式、个性化学习,基于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基于5G的远端多点协作式教学,深化线上线下融合与创新。

一是广泛开展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和模块化教学,把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案例引入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场景相呼应。重点建设基于职业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平台。加快“复合材料成型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和“民航运输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申报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筹建“3D打印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实验实训室。二是参照现代民航企业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企业生产运行环境,在浦东校区打造以航空工程训练中心和空港运输实训中心为核心的大型综合实训场所,新建超过2万平方米的飞机维修机库和停机坪,超过1.5万平方米的模拟候机楼、廊桥、模拟塔台等设施,成为融教学实训、技能大赛和综合演练、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型示范实训基地。三是对接上海市、国家教育数字资源中心,进一步整合校内外、社会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资源目录和资源地图,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学资源系统,有效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推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便捷的学习支持。

三、打造教育数字化发展新环境,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校园服务能力和办学条件。实施校园网络升级,整体推进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全校的有线网、无线网、物联网以及5G网,建设新的数据中心,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服务,打造数据中台,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统一数据管理。建设面向全体师生的“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深入推进各类服务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加速推进电子化审批与监管,实现“一网通办”“一码互通”和“一网统管”,提高运行治理效率,促进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升级教务管理系统和传统教室多媒体硬件,打造新的在线教学录播平台和数字广播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开放的学习、交流、教学、科研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建设物联网中台,实现伴随式、无感知、守伦理、保安全的校园数据采集。加强校园信息安全工作,提升等级保护水平,完善数据安全制度。逐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互联网型智慧校园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教学服务水平。

四、提升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强智慧民航建设科学研究,促进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开展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培养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坚持产学研合作科研发展路径,加强与重点高校、研究院(所)、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合作,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应用研究。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领域专家作用,开展针对性指导和科学决策。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和相关企业实际技术服务需求,积极申报、承担或参与民航局及上海市重大课题研究、咨询服务及成果转化,打造一批创新性成果,为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

智慧民航建设是我国民航业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航空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作为民航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坚持一切为了孩子,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积极打造智慧民航建设新引擎,为推进民航强国战略进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戴志刚 系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胡亚明 系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zhangwei 000
推荐新闻:
东航空勤党员主题党日传承工匠精神
库尔勒梨城机场迎“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
民航江苏监管局开展“五一”节前安全检查
民航江西监管局对东航技术江西分公司开...
民航上海监管局对中货航开展年度检查
书香航空|河北航空打造“书香航班”
西北局党委举办第一期党纪学习教育读书...
吉林机场集团举行第一届飞行区职业技能竞赛
西部航空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企业力量
温州空管站多措并举全面做好雷雨季节保...
温州机场“火警图文一体化管理系统”获...
民航福建监管局对厦航福州维修基地开展...
南宁机场多措并举做好防汛安全工作
乌鲁木齐机场分公司安全检查总站开展“...
南航新疆分公司举办“保卫地球,和谐共...
天津滨海机场物流公司顺利完成服装类货...
提升安全运行能力 十堰武当山机场实现“...
深圳空管坚持细节发力做好雷雨季节保障
富蕴机场助力博乐机场实现跑道灯再利用
徐州机场侯振国:让青春之光闪耀在空防一线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0603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