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空管局助推“空中国门”运行质效提升
大兴机场独立平行仪表进近试验运行正式启动
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侯鹤翔、刘丹、冯学伟、崔林、关笑河 报道:10月22日10时许,随着华北空管局大兴空管中心塔台管制员发送指令的同时接收到雷达标牌,CCA8376和CSN6145两架航空器“比翼齐飞”,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两条外侧跑道前划出优美的航迹,大兴机场独立平行仪表进近试验运行也正式启动。这是华北空管局继首都机场成功实践后,在提升运行质效方面实现的又一次突破。

(侯鹤翔、张文帅/摄)
持续优化运行模式,助力大兴机场运行效率提升
跑道运行模式是影响机场起降效率的重要因素。自大兴机场开航以来,华北空管局多次优化调整跑道运行模式,先后实现35L与35R隔离运行;取消01L/19R与11L之间的起降窗口约束,实现该跑道组同时运行。本次实施的独立平行仪表进近,允许航空器在平行跑道上同时进近,且航空器之间无需配备规定的侧向间隔,是提升机场高峰时段容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助力大兴机场运行效率提升的又一次新的尝试。
华北空管局空管部副部长沈铂骁强调:“推动大兴机场实施独立平行仪表进近,是我们服务国家战略,支撑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此次调整,我们能够在现有空域结构下,进一步释放大兴机场的运行潜能,为未来流量增长预留宝贵空间。”
科学论证与精密筹备,铸就安全运行之基
试验运行共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启动后的4周,为确保安全,此阶段对天气的要求更为严格,后过渡到第二阶段,此时依照规章开展。
为确保试验运行安全万无一失,华北空管局组织各部门开展了长达数月的系统性、多维度准备工作。筹备工作以任务分解表为总纲,形成了涵盖技术、安全、人员、协调的全流程推进体系。
推进过程中,空管中心协同技术保障中心精准完成了自动化系统NTZ区域划设与参数调试,为正式启动做好技术准备;组织开展覆盖全员的专项理论及模拟机培训考核,人均受训达4小时,确保一线管制员通过考核后再上岗,上岗即具备扎实的指挥与处置能力。大兴空管中心管制运行部依据《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独立平行仪表进近试验运行方案》制定工作流程,运用双重预防机制开展安全评估。为加强协同配合,双方还进一步完成了《试验运行方案》修订与补充协议签订,在培训中互相支持,确保运行时一市两地管制员配合默契。
项目组进行了两轮系统、全面的安全评估,结合运行状况,从运行环境、风险缓解、消除措施和监控计划形成了安全评估报告,精准识别核心风险。并通过设立DAIW告警区、强化间隔标准、完善超控和紧急避让程序等一系列措施,将风险等级降至可接受范围,确保了运行方案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华北空管局空管中心终端管制室主任罗乔光表示:“目前,终端管制室正在开展跟踪安全评估,预计将持续到明年。我们将密切关注试验运行期间的各项数据,持续优化指挥流程和应急预案,坚持不懈夯实安全根基。”
预期效益显著,实现安全、效率、效能的多元提升
自2024年9月11日开始,首都机场正式实施外侧跑道独立平行仪表进近,实施期间未发生航空器偏离精密进近仪表着陆系统航向道的不安全事件,首都机场向北运行平均小时保障架次50架次/小时,相比未实施前的45架次/小时,容量增加11%。
此次试验运行充分吸收了首都机场自2018年以来在特殊独立平行仪表进近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首都机场的成功实践,不仅验证了该模式在中国繁忙终端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更为大兴机场提供了从技术方案到风险管控的完整范本。同时,终端管制室以开放姿态,与成都终端就交叉跑道构型下的独立进近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实现了先进运行经验的跨区域融合。
据《容量评估报告》预测,试验运行将为负责大兴机场落地航班指挥的五边扇区带来显著的静态容量提升。这将为北京终端区整体流量提升乃至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技术革新将带来多重综合效益。一方面,减轻管制工作负荷,通过简化的间隔标准,降低指挥复杂性,使管制员能更专注于监控与决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提高空管服务品质,更紧凑的进近序列既有利于缩短航班飞行时间,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又可为航空公司节约燃油,践行民航绿色发展理念。
独立平行仪表进近的成功应用,将为大兴机场乃至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进一步提升运行容量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全国繁忙终端区交叉跑道机场推广独立平行仪表进近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华北空管局也将以此为契机,在确保“两个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持续发挥民航空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助推作用,为建设世界一流空管贡献力量。(编辑:张彤 校对:张薇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