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是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巅峰强度达17级以上,8级风圈半径近400公里,庞大的环流与多变的路径叠加,对华南地区航空运行安全构成严峻威胁。广东省发布罕见的巨灾防御提醒,珠三角等地实施“五停”。面对巨灾天气,中南空管局统筹多专业紧密协作,从人、机、环、管全链条提前备战,昼夜坚守、无惧风雨,始终确保空管运行保障安全有序。
精细“管”控风险,提前做好防范
9月19日,中南空管局局长王学新赴局直管制中心靠前指挥,提前对台风保障措施、白云机场五跑道新席位布局和新增扇区的准备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细化部署。9月22日下午,为提前应对台风“桦加沙”,中南空管局组织召开防台工作协调会议,统筹各单位全面掌握台风最新动态、梳理风险点,细致部署运行保障、人员设备、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

(民航中南空管局供图)
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提前发布《9月中下旬台风航空气象保障运行提示》,指导中南地区各空管气象部门加强近期台风保障工作。连续组织 3 场专题天气会商,由首席预报员牵头,对台风路径、强度及影响时段进行精细化预报。台风影响期间,及时整理并发布台风实况、路径、影响范围等预警产品,跟踪受影响机场的天气实况、预警发布及应急响应情况。
中南空管局管制中心严格落实民航局“五早”要求,加强与气象中心的协同,预判台风对珠三角主要机场的起降能力、区域内各航路通行能力、空域可用性的具体影响,提前制定预战术方案发布通行能力建议,并实时做好精细化调整。科学评估并储备改航航线方案,积极协调其他空域用户,释放可用空域,为台风改航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管制中心下辖区域广的特点,发挥“一盘棋”优势,主动协助航班完成改航、绕航工作。9月22至23日,中南空管局全力疏导受影响航班,保障辖区内因台风改航航班超500个。
确保“人”员齐备,一线枕戈待旦
自9月23日起,广东珠三角城市陆续发布“五停”通告,交通出行受到影响。超强台风不仅给中南空管局现场运行保障带来压力,也对一线值守人员轮转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南空管局根据应急预案迅速调整人员值守和班车通勤模式,确保空管保障始终“在线”。各单位制定人员备份预案,迅速完成动员组织,提前进驻航管楼加强值守,随时做好应急准备。备份值守人员克服住宿条件有限等困难,组建起强有力的支援力量,确保空管各项工作持续开展。党员同志冲锋在前,主动承担最关键时段的值守任务。强风致使塔台轻微晃动,所有塔台值守人员镇定自若,始终保持专注的工作状态。直至解除“五停”前,仅管制中心就有299人坚守在各自岗位上,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为每一架航班保驾护航。
提前随“机”应变,妥善防风抗灾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在台风来临前扎实推进防御准备工作。依据《技术保障中心应对台风及暴雨灾害性天气保障工作流程》,明确了各阶段任务、责任与标准。坚持“一台一策”原则,提前加固了雷达站、导航台室外天线、空调外机及围栏,捆扎室外传输线缆,封堵可能漏水的管道。此外,还提前修剪了供电线缆走廊沿线树木、加固了室外天线铁塔拉线,消除倒伏、断裂风险。对在建的白云机场三期扩建空管工程相关项目进行设备关机下电,切实保障设备安全,防范于未然。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对本地及各外围台点开展全面的台风天气灾前检查的同时,积极协调链路运营商,明确台风期间应急抢修流程,确保空管通信链路保障万无一失。
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为防范观测方舱可能受到的大风冲击,提前利用应急服务器在航管楼一层搭建临时观测席位,对观测方舱内设备下电并移除易被大风掀翻的雨棚。对气象雷达站、飞行区内气象设备以及卫星天线进行防水加固,统计易受雷击的零部件库存确保充足。与此同时,中心开通应急发报网络策略,配合做好应急发报准备,确保气象信息系统在台风期间安全无虞。
恶劣天气“环”峙,全力做好保障
随着超强台风“桦加沙”逐渐远离,中南空管局抓住适航天气尽快保障航班运行恢复。24日下午,广州白云机场逐步恢复航班起降,中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全天共保障航班起降262架次。
超强台风“桦加沙”带来的影响正在减弱,但台风外转环流叠加华南地区午后热力性天气的影响仍然显著。17号台风“米娜”、18号台风“桦加沙”连续影响中南辖区,而20号台风“博罗依”已经生成并即将进入南海,形成了罕见的“车轮战”态势。复杂的天气情况与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黄金周保障叠加,为中南空管局运行保障带来更复杂挑战。中南空管局将全面压实安全主体责任,坚守安全底线,做好风险管控,坚决打赢台风防御战,全力做好国庆、中秋黄金周空管保障。(《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郭瑛 通讯员贺欣然、李寒杨、赵志华、张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