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冯智君 通讯员杨健君、董思文 报道:10月10日凌晨1点,深圳机场34号跑道尽头灯影晃动,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微创手术”。34航向设备的老化的天线罩被小心翼翼地拆除,3个小时后,崭新的国产天线罩给天线阵子换上了新装。

(梁晓晴/摄)
6个月筹备,国产替代部件出炉
仪表着陆系统俗称盲降,是飞机着陆时最重要的导航设备,几乎被进口设备垄断。深圳机场二跑道盲降设备为2011年从挪威进口的Normac 7000,已服役14年,室外天线长时间日晒盐蚀,存在天线罩老化、可能影响导航信号的安全隐患,而采购进口部件又受到采购周期、价格等因素影响。
在中南空管局通导部指导下,深圳空管站成立工作组,由分管站领导牵头寻找国产化部件替代方案。为了适应沿海机场光照强、雨水多、空气腐蚀性强的气候特征,同时满足电磁波信号传播要求,工作组调研全国多家厂商挑选材料,经过模具开发、样件测试、信号验证等工作,历时6个月定制出一批高透波率、耐候特性强的天线罩,是该型号盲降系统首个国产替代部件。
3小时突击,天线阵换上新“皮肤”
在日均航班量超过1200架次的深圳机场,为了在不影响航班运行的情况下完成替换和验证工作,深圳空管站结合定期飞行校验,利用单跑道停航时段进行天线罩更换,并无缝衔接校验工作。
10月10日凌晨,深圳空管站多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25人“突击队”,分为5个小组,10个作业面同时工作。技术人员按照既定分配任务精准接力,争分夺秒完成旧天线罩拆卸、国产天线罩安装、逐一密封、信号检测及参数比对工作,用时3小时完成共20根天线振子合计280个天线罩的替换作业。随后进行的飞行校验按照规范对航向设备空中参数进行细致检查,确保其稳定可靠。在获得合格结论后,34号盲降设备开放运行。
此次国产替代部件的应用,是关键导航设备部件国产化替代试点工作的一环,通过实践验证了国产天线罩在性能和质量方面都有较好适配性,大幅降低航向设备天线罩替代成本,提升设备维修的自主可控性。将为后续深圳机场其他盲降设备,乃至全国同型号设备的国产部件替代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编辑:李佳洹 校对:许浩存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