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各类飞行236.57万架次,同比增长7.25%;全年航班放行正常率达80.08%,同比提高4%。这两组数据是东北空管局2018年成绩单中最亮眼的一个。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东北空管局为实现“量质齐飞”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是东北空管局为推动“稳中求进”开展的深入实践。
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最大限度确保航班正常?如何持续提升运行品质与提高效率?随着飞行量不断增长,这些已成为空管运行不能回避的课题。东北空管局既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天空,着力保障航班安全运行,也不忘深耕好脚下的“一亩三分地”,在实处落脚,从细处着手,补短板,挖潜力,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努力完成从普遍增长到深耕细作的转变,不遗余力地推进空管高质量发展。
大战略下的“小攻坚”
从沈阳区管中心投入使用到接管哈尔滨高空管制权,从优化航路航线到开通沪哈空中大通道、中韩空中大通道,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空域优化工作稳步推进,运行环境持续改善,给空管发展带来众多利好。随着多次空域和航路航线调整,东北地区空域优化的叠加效应开始显现,航路运行压力相对减轻,地区空域容量不断增加。东北空管局针对自身发展的难点和痛点问题,细细制订了符合实际的“攻坚计划”。
东北空管局将缩小管制指挥最小间隔的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区域和进近管制的雷达间隔分别被缩小至10公里、6公里。缩小雷达管制间隔让同样的空域条件下可容纳的航班量大幅增加,留给管制员的操作裕度也相应提高。
面对航班量快速增长的态势,东北空管局在空域的使用上既“切块”也“分层”。
去年暑运期间,沈阳区域管制区内实行了“双高扇”运行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在水平范围内划定扇区的模式,高扇运行指以高度来界定扇区的范围,是一种纵向划定模式。沈阳管制区在原有的西部扇区划设了高度9800米(含)以上的高扇,对原有的东部高扇也细化了高低两个扇区。东西高扇之间选取相同高度作为边界,便于高扇间的协调移交。
在中低空空域改革中,东北空管局沈阳进近管制区在原有二扇区的基础上规划了新扇区,将高扇的航班量均衡分配,防止扇区出现超负荷运行情况,有效控制运行风险。新扇区的划设确保了各扇区航班量处于可承受范围内,减轻了管制工作负荷,帮助管制员更加合理地分配精力,提高了航班运行效率。
此外,在充分听取飞行员建议及开展测绘研讨的基础上,东北空管局进一步优化了进离场分离飞行程序。优化后的程序降低了机组操作的复杂程度,形成了“进出分开、单项环流”的运行模式。
大全盘中的“小步法”
空中交通流是否有序顺畅,与流量是否均衡关系密切。东北空管局相关负责人打了个比方:“我们可以把航班流想象成在管道中流动的水,如果某一个连接处或某段管道出现了堵塞,就算整体水流量不大,也会造成积水,影响水的流动,甚至波及整个网络。”确保航班正常有序,除了需要努力构建更加科学的空域“网络结构”外,还需要进行更加合理有序的流向控制与引导。
按照总体把控的思路,东北空管局管制部门依托空中交通运行管理系统(AT?OM),结合静态扇区容量的评估数值,实时监控航班预测流量,及时调整扇区开放数量,合理安排管制员人数,既保证管制员工作负荷不会过大,也避免了不繁忙时的人员浪费。
当出现雷雨或其他对扇区容量影响较大的情况时,东北空管局管制中心会综合分析影响因素,评估影响程度,动态调整扇区容量。管制员对部分航班采取提前通知上客、动态调整批复时刻等措施,做好二次放行,对放行率较低的机场在部分时段采取优先放行等措施,确保放行工作顺利开展,持续提高放行效率。
同时,东北空管局管制部门瞄准早、晚高峰关键时间点,积极加强与管理部门、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协同,采取为始发航班安排靠近起飞跑道的停机位等措施,提高早出港高峰、晚进港高峰的运行效率以及恶劣天气、重大活动导致的大面积航班延误恢复效率。
每次实施流量管理前,管制各岗位都加强协调联动,积极配合,先尽量内部消化空中累积航班。通过让飞机在不同等待点分散等待的方式,分担扇区工作压力,合理调配间隔,尽量减小对其他单位的影响;之后,对当前保障能力与未来流量态势进行预判,如果确有必要,才会启动流量控制程序。
东北空管局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了“容流”平衡的航班放行机制和严格精细的流控管控制度,既服从全国范围内的整体调配,又在东北区域统筹各地放行,使进出东北区域的航班均衡稳定地“流动”,确保空中交通流量有序、顺畅。
大进程中的“小智慧”
在细节上耕耘,把小处做实。在运行细节、管制需求上下功夫,以小见大,以小带大,不断拓宽新的增效空间,以满足发展需求。这是东北空管局管制部门日常运行管理中沉淀下来的“小智慧”。
严把标准关,以从业人员的技能提高带动运行效率的整体提升,是东北空管局破解提高效率难题的重要思路。近年来,管制岗位人员需求量持续增加,面对业务猛增与人员短缺的矛盾,东北空管局以更加严格的放单标准为尺度,狠抓从业人员资质能力建设工作。2018年,东北空管局对管制岗位的148名放单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资质排查,开展了全领域、多层次的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关键岗位人员的业务能力。
“越是用人之际就越要顶住压力,把控人员质量,决不允许‘带病’放单,更不允许没取得资质的人员上岗,这是对管制员负责,也是对管制岗位负责。”负责培训工作的相关人员表示。
东北空管局一方面严把标准关;另一方面向技术要效率,用创新释放发展能量。由东北空管局自主研发的管制综合管理系统已运行近一年,其下设的14个子项目几乎涵盖了管制工作运行与管理所需的全部信息,不存在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平台的大数据决策分析系统能够智能分析各类信息的内在联系,帮助管制员科学指挥,帮助管理者科学决策。在东北空管局,类似的技术研发与应用还有很多,一个由大数据平台支持的运行管理格局已初步形成,在提质增效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从管理到环境,从制度到行动,下一步,东北空管局将继续精雕细琢抓安全,稳中求进促发展,为“四强空管”建设注入新动能。(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冯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