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通航>滚动新闻
中国无人机技术再领新潮 西安脑控黑科技引领人机协同新范式
来源:中国民航网2025-09-29 11:22:00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报道:当“意念”成为操控无人机的“无形之手”,当脑电波转化为精准的飞行指令,中国在无人机产业的技术探索又一次站上了全球前沿。在西安兵器基地先进概念验证中心,融合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的创新技术,不仅实现了“意念所至,飞行所达”的科幻场景,更标志着我国无人机控制技术从“信号解码”向“意图交互”的跨越式突破,为全球无人机产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

充满未来感的科研空间,AR/VR设备、运动想象算法、脑控交互系统等前沿技术元素随处可见。佩戴轻便的脑电帽,使用者无需手动操作,只需集中注意力在脑海中构建无人机飞行轨迹,脑机接口装置便能通过非侵入式柔性电极,精准捕捉运动皮层的脑电信号变化。结合自主研发的多模态自适应算法,信号在1秒内即可完成解码,转化为上升、下降、翻转、编队飞行等控制指令,准确率高达90%以上。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现场演示时,仅凭“意念”便让无人机完成了一系列复杂动作,流畅的人机协同操作,直观展现中国科技的硬核实力。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在于‘意念控制’的实现,更在于解决了实用性与稳定性的核心难题。” 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秦翰林揭开了技术背后的创新逻辑。团队突破抗干扰、低延迟等多项关键技术,不仅实现了单架无人机控制,更完成了多机编队协同飞行的跨越。为避免操作者注意力分散导致的失控风险,研发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协同机制,让系统在“意念控制” 的基础上具备自主调节能力,大幅提升了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从“脑机接口”到“脑机交互”,背后是技术维度的全面升级。专业领域里,脑机接口仅能建立大脑与外部设备的“单向通信”,而脑机交互则实现了大脑中枢、外周神经与肢体的“多模态神经系统闭环协同控制”。目前,团队正加速技术优化,短期内将实现无需电子屏幕辅助,仅靠轻便脑电帽就能在户外复杂场景中完成高效人机交互,这一突破将进一步拓展脑控技术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边界,为农业植保、应急救援、低空物流等场景提供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作为推动技术落地的“创新枢纽”,西安兵器基地先进概念验证中心承担着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关键角色。该中心由北方投资公司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共建,2024 年成功获得省级认定,配备了4万余平方米的孵化空间,聚焦辅助驾驶、低空探测、伪装识别、脑机 / 肌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开展原理验证、场景验证、商业前景验证等全链条服务,让科技成果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大量实验室成果因缺乏转化桥梁难以落地,而概念验证中心正是要打通这一关键堵点。中心运行以来,深度融入陕西秦创原驱动平台,充分发挥西安兵器基地的产业资源优势,构建起“基地+企业+高校”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多项技术正向企业推广验证,其中脑控无人机系统已展现出广阔的商业化前景。

中心的实验室里,除了脑控无人机,智能无人狗三维建图、超高速光计算模组等“黑科技”同样令人瞩目,科幻照进现实。中心将在机制创新、平台运行、项目验证及成果转化方面深化共享共建,持续推动科技成果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中国无人机产业保持领先地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从单点创新到系统协同,西安兵器基地先进概念验证中心的实践,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硬实力,更构建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在全球无人机产业加速发展的当下,我国正以“脑控交互”等前沿技术为引领,书写着人机协同的全新篇章,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编辑:李佳洹 校对:许浩存 审核:韩磊)

责任编辑:lijiahuan 000
推荐新闻:
深圳航空郑州基地:万米高空“镜”显真情
江西航空开展主题机上活动
中国航油山西分公司团委组织参观抗战主...
中国民航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在...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全电食堂”改造项目...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机场急救中心成功协...
壹通无人机公司签署多边保险服务协议
中国民航大学召开航空国际商务专业建设...
阿斯塔纳航空广州—阿拉木图航线增至每...
锡林浩特机场暑运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技术进阶助推航空保障升级 宁夏机场承接...
山东东营机场安检:筑牢安全防线 + 升级...
易斯达航空恢复运营以来客运量累计突破1...
东航江苏公司2025年职工子女暑托班圆满结业
民航湖南监管局党委中心组集中研读《习...
民航安徽监管局对芜宣机场开展暑运安全督查
中国民用航空宣传教育中心2024年度部门决算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2024年度部门决算
青岛空管站守护暑运天路 力保航班高效运行
便捷旅客出行路 乌兰浩特机场新增免费手...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