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报道:当“意念”成为操控无人机的“无形之手”,当脑电波转化为精准的飞行指令,中国在无人机产业的技术探索又一次站上了全球前沿。在西安兵器基地先进概念验证中心,融合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的创新技术,不仅实现了“意念所至,飞行所达”的科幻场景,更标志着我国无人机控制技术从“信号解码”向“意图交互”的跨越式突破,为全球无人机产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
充满未来感的科研空间,AR/VR设备、运动想象算法、脑控交互系统等前沿技术元素随处可见。佩戴轻便的脑电帽,使用者无需手动操作,只需集中注意力在脑海中构建无人机飞行轨迹,脑机接口装置便能通过非侵入式柔性电极,精准捕捉运动皮层的脑电信号变化。结合自主研发的多模态自适应算法,信号在1秒内即可完成解码,转化为上升、下降、翻转、编队飞行等控制指令,准确率高达90%以上。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现场演示时,仅凭“意念”便让无人机完成了一系列复杂动作,流畅的人机协同操作,直观展现中国科技的硬核实力。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在于‘意念控制’的实现,更在于解决了实用性与稳定性的核心难题。” 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秦翰林揭开了技术背后的创新逻辑。团队突破抗干扰、低延迟等多项关键技术,不仅实现了单架无人机控制,更完成了多机编队协同飞行的跨越。为避免操作者注意力分散导致的失控风险,研发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协同机制,让系统在“意念控制” 的基础上具备自主调节能力,大幅提升了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从“脑机接口”到“脑机交互”,背后是技术维度的全面升级。专业领域里,脑机接口仅能建立大脑与外部设备的“单向通信”,而脑机交互则实现了大脑中枢、外周神经与肢体的“多模态神经系统闭环协同控制”。目前,团队正加速技术优化,短期内将实现无需电子屏幕辅助,仅靠轻便脑电帽就能在户外复杂场景中完成高效人机交互,这一突破将进一步拓展脑控技术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边界,为农业植保、应急救援、低空物流等场景提供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作为推动技术落地的“创新枢纽”,西安兵器基地先进概念验证中心承担着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关键角色。该中心由北方投资公司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共建,2024 年成功获得省级认定,配备了4万余平方米的孵化空间,聚焦辅助驾驶、低空探测、伪装识别、脑机 / 肌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开展原理验证、场景验证、商业前景验证等全链条服务,让科技成果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大量实验室成果因缺乏转化桥梁难以落地,而概念验证中心正是要打通这一关键堵点。中心运行以来,深度融入陕西秦创原驱动平台,充分发挥西安兵器基地的产业资源优势,构建起“基地+企业+高校”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多项技术正向企业推广验证,其中脑控无人机系统已展现出广阔的商业化前景。
中心的实验室里,除了脑控无人机,智能无人狗三维建图、超高速光计算模组等“黑科技”同样令人瞩目,科幻照进现实。中心将在机制创新、平台运行、项目验证及成果转化方面深化共享共建,持续推动科技成果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中国无人机产业保持领先地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从单点创新到系统协同,西安兵器基地先进概念验证中心的实践,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硬实力,更构建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在全球无人机产业加速发展的当下,我国正以“脑控交互”等前沿技术为引领,书写着人机协同的全新篇章,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编辑:李佳洹 校对:许浩存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