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胡夕姮 通讯员宋梦菲 报道:在东航的空勤队伍里,有这样一群师者:他们或以过硬的专业素养传授飞行技能,或以科技创新教学模式,或在客舱中传承服务温度,他们被空勤员工尊称为“教员”。东航的机长教员张小超、空保教员沈佳伟、乘务教员刘倩倩,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当好机长、带好徒弟,在平凡起落中飞出安全”
“飞行前的绕机检查要像给飞机‘把脉’,机身、起落架、发动机的每一寸都不能放过。”机坪上,东航飞行部张小超机长身着反光背心,穿梭于机腹与机翼之间,他常常教导自己带飞的飞行员,要以严谨的态度对每一次飞行负责。
张小超是东航飞行部一名A320机长教员,也是在首届中国民航飞行员职业技能大赛中获评的“全国民航技术能手”。在成为教员之前,他的飞行生涯经历了A320机队与A330机队,这也是东航飞行员典型的成长路径,在窄体机与宽体机之间的机型轮转,促使他锻炼出沉着冷静的飞行技术。2016年底,他正式聘为责任机长。

开展绕机检查的张小超教员
2010年改装空客A320机型时,东航北京分公司的一位教员给张小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教员学识渊博、能力超群,让我非常崇拜。我觉得自己不应满足于成为一名机长,而要成为、机长教员把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2019年,张小超成功升任飞行教员,开始带飞新飞行员。“带飞比自己单飞还紧张。”他摸索出因材施教的育才之道:既春风化雨,温言鼓励,又严盯规矩,一丝不苟。
技术之外,张小超更重视飞行品格的塑造。在模拟机带教中,张小超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让年轻飞行员受益匪浅。被他带教过的飞行员、也是首届中国民航飞行员职业技能大赛的搭档陈胜世回忆,“当我还停留在机械记忆的阶段,张教员早已在探究每个程序背后的设计逻辑和工程原理。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态度,使他在教学时能敏锐地发现我的薄弱环节,深入浅出地为我剖析知识要点。张教员常跟我强调,飞行要回归本质:就是推力手柄、姿态和方向舵。”在参赛前的训练中,陈胜世对瞄准点、基准姿态和基准油门的把握容易出现偏差,张小超没有急于指出,而是带着他反复体验不同形态、不同重量下的飞机反应,直到领悟。“他们自己悟到的道理,比我说一百遍都管用。”张小超说。
问及未来规划,张小超望向天空:“当好机长、带好徒弟,在每一次平凡的起落中,飞出安全航迹,这就足够。”
“用科技赋能教学,是未来的方向”
“我的核心工作,是负责东航研发中心空保资质类培训。”沈佳伟是东航研发中心的一名空保培训教员,从最初的一线空保,到2017年成为兼职教员,再到2021年转为专职教员,他担负着航空安全员的初训、复训授课工作。除此之外,东航空保智能训练平台这一科研项目,他也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沈佳伟教员为学员授课
空保的传统教学分为体能、技能和理论三大块,沈佳伟认为,当今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传统训练模式亟需创新与变革,于是他在教学之余毅然投身于科研项目,从“上好每一堂课”,逐步迈向致力于“用科技为训练赋能”。
作为科研项目的核心人员,沈佳伟参与的东航空保智能训练平台,是一套集数字化、规范化、智能化于一体的训练保障平台,目前研发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之中。“借助平台,能记录学员的训练数据,形成可视化的训练轨迹。”沈佳伟说,空保训练运动量大,通过手环终端能监控学员的身体指标,避免身体超负荷训练;新平台还能帮助教员高效地做好考勤管理,“管理效率提升了,我们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和训练指导上。”
东航空保智能训练平台是沈佳伟和研发团队打造的第二个科研项目,而此前,他参与搭建的AR/VR科研项目已投产使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8批次培训,主要用于空保教员能力提升的培训。空保教员戴上VR眼镜,就能进入虚拟客舱场景,面对“突发事件”开展处置能力评估。
作为曾扎根一线的空保人员,沈佳伟至今每月仍保留一定飞行时间,“一线飞行经历是教学和科研的‘源头活水’。”
教师节来临之际,沈佳伟最大的心愿,是学员能理解自己严格教学背后的“严管厚爱”。“对我们教员来说,学员的成长,就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他也期待,自己未来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带教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分享信念”
“今年是我飞行的第十年,如今身为乘务教员,我多了一份责任——不仅要服务旅客,更要把专业与热爱传给新一代乘务员。”东航客舱部乘务长、乘务教员刘倩倩的这番话里,满是对乘务带教工作的热忱。她把十年客舱服务积累的经验,化作“传帮带”的养分。

刘倩倩学员开展带教(本文图片均由东航提供)
面对初入职场的新乘务员,刘倩倩的带教“严”字当头。她的徒弟丁琳轩回忆,刚开始学习新机型时,对庞杂的安全知识和应急设备感到无从下手,“教员为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从客舱布局到每一个按钮的功能,都要求我了如指掌。”特别是对于应急设备的使用,刘倩倩会让徒弟反复练习,直到动作标准、表达流畅。“她常说‘安全没有捷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这句话我现在还记在笔记本上”,丁琳轩如是回忆。
在以客舱为课堂的带教过程中,刘倩倩重视徒弟专业技能的提升,也注重传递“换位思考”的服务温度。
在一次带教航班上,一位旅客焦急地寻找遗失的耳机,刘倩倩一边安抚旅客情绪,一边帮旅客回忆耳机可能丢失的场景,最终她带着徒弟在回收的餐车中逐个翻找,在旅客的餐盘中找到了耳机。“那一刻,我不仅看到了旅客的笑容,也看到了徒弟眼中的恍然大悟。”刘倩倩说。通过这件事,徒弟也明白了,乘务工作要有“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精神,要“急旅客所急,想旅客所想”。
航班延误时的应急处置,也是刘倩倩带教的实践课堂。有一次遇到航路管制,刘倩倩第一时间向旅客清晰解释延误原因,安排乘务员分发饮水和小食,并认真回应旅客疑问。起初,她的徒弟面对旅客有些胆怯,不敢上前沟通,刘倩倩不断鼓励徒弟树立信心,上前与旅客沟通安抚,“这样的经历,对新乘务员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和成长机会。”
对刘倩倩而言,带教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分享一种信念。“在万米高空,我们是旅客的守护者。”
这个教师节,像张小超、沈佳伟、刘倩倩这样的东航教员,依旧奔忙在不同岗位的带教之路上,把热爱与责任,传递给更多年轻的空勤人员。(编辑:李季威 校对:张彤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