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许晓泓 报道:11月5日,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主办,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民航报社协办的首届CATA航空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圆满闭幕。
大会以“开放合作谋发展,共谱民航新篇章”为主题,聚焦民航安全、服务、正常、绿色、智慧以及空勤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等与民航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核心要素,共举办了大会开幕式、1个主论坛、5个分论坛、1个交流研讨会和为期3天的专业会展等活动。大会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国内主要航空公司、保障企业、科研院校和航空制造企业,外国使馆和国外航空企业的近两千位国内外嘉宾出席开幕式和行业论坛、研讨会。专业会展参展单位总计达225家,三天时间共计三万人次观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共有外国航空公司、制造企业和我国港台航空公司等近60家境外单位120多名代表参加大会,使本次大会成为近年来在我国举办的国内外参与航空公司最多、业务领域最广、特色最鲜明的民航专业展会。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航协提供)
大会期间,中国航协发布了首届CATA航空大会优秀机长和优秀乘务长评定结果,来自29家国内航企的50名机长和27家国内航企的50名乘务长分别荣获优秀机长和优秀乘务长荣誉称号。同时,还分别举办了5场发布活动、4场签约仪式、2场产品宣介会和1场揭牌仪式。大会成果丰硕、影响广泛。业内人士认为,本届大会呈现出“广泛性强”“专业性强”“创新性强”“体验性强”的鲜明特点,并取得五个方面的积极成果:
一是助推了民航业高质量发展。本届大会邀请了109位行业领军企业领导、权威专家,围绕民航安全运行、真情服务、航班正常、绿色低碳、智慧发展以及空勤思政等重要领域进行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开放性的深入交流研讨,全面展示新时代十年中国航空运输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所呈现的新服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特别是全景式呈现了中国民航业在推进科学化管理、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助于推动中国民航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后疫情时代航空运输业恢复振兴和繁荣发展。
二是展示了民航业良好形象。本次大会得到了国内外民航业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大会支持单位中航集团、东航集团、南航集团、中国商飞、民航局位民航局空管局、中国航油集团均重装出展,海航、川航、厦航、长龙航空、中国邮政航空、东海航空等40多家独立运行的国内航空公司集中亮相,中国航信、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民航二所、民航信息中心以及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也都设置了大面积的特装展台,全面展示了各航企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确保航空安全、提高服务品质、提升运行效率以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新成就新亮点,展示了民航空管运行、航空保障、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成果,生动体现了中国民航业新时代十年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新期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形象。
三是促进了国内外交流合作。本届大会参会和参展单位覆盖民航业上下游全产业链,包括从研发制造、生产运营到支持保障的各类主体和供应商,涵盖了运输航空、通用航空和与之相关的空管运行、航空保障、科技教育、飞机制造、航电设备、金融租赁、航空食品、商旅服务、节能环保等企业、单位,除上述中国民航系统知名企业、单位外,波音民机集团、国泰航空、河南航投、华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工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中国人保财险、中国太平洋财险、英国AJG、携程、朗坤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单位均在展会上亮相,使CATA航空大会成为打通业内外各领域交流渠道的平台型大会,增进了航空产业链各相关主体之间的相互了解,对于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实现各方合作共赢、助力民航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四是厚植了民航业发展后劲。本次大会专业会展设立了航空服饰、航空美食两条文化街和青少年航空爱好者公益展区,国航、民航飞行学院、莱特兄弟展台专门设置了模拟飞行的体验区,很多展位精心设置了诸多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互动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社会公众观展。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家航空公司乘务制服演进的历程、各地特色美食在万米高空呈现的研发过程,近距离欣赏来自航企在职乘务员和航食企业大厨的精彩展示,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航企的服务产品。通过模拟驾驶飞行,可以体验航空给人带来的乐趣。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对民航业的了解和认知,普及航空文化,扩大航空市场,厚植民航业发展后劲。
五是扩大了中国航协的影响。本届CATA航空大会是中国航协成立十八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也是中国航协服务国家战略、促进行业发展、提升会员服务采取的重大举措,更是为贯彻落实航协第五届理事会提出的建设“政府信得过、企业离不开、社会反响好、自身过得硬”的世界一流协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实践。大会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交通广播、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网、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环境报、中国交通报、中国民航报、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交通广播、新京报等30余家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累计阅读量超1000万次,媒体曝光量逾亿次。(编辑:李季威 校对:孙文瑾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