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是不少旅客愉快出游的欢乐假期,也是很多民航人忙得火热的客运旺季。
在航站楼里,在贵宾厅内,在飞机客舱中,你总会与他们不期而遇。他们是向你亲切问好的志愿者,是微笑着提供服务的值机员,是“臂力惊人”的行李员,也是身居幕后、重量在心的配载员……在这个莺飞草长的5月,在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里,每一位劳动者都是主角。
仇志国:于细微处守初心 在平凡中担使命
“很好,又是一个精准完美的中心重心!”一工作起来,仇志国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对完美结果的追求就会让人印象深刻。仇志国作为东航北京分公司地面服务部地面运行控制中心载重平衡分部(以下简称“载重平衡分部”)高级副经理,从业至今已经保障了10万余班航班安全起落。
飞机是依靠空气动力学原理运行的航空器,在飞行过程中保持姿态稳定非常重要。正因如此,配载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航班安全。通俗来讲,配载工作就是通过仔细计算,对每一架飞机上的旅客、行李、货物等进行合理安排,使飞机在有效利用承载重量和使用空间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保持平衡。
“这项工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仇志国告诉记者,每到出行旺季,大家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对待每一次计算,确保航班运行万无一失。今年“五一”期间,民航客运量呈井喷态势,航班保障量大幅增加。而无论在东方既白之时还是在满天星辉之下,只要航班在运行,仇志国和同事们就会坚守在运控中心,为飞机起飞作准备。除了“五一”,同样忙碌的日子还有“十一”、暑运、春运,以及各项重大活动保障期间。从春夏到秋冬,大家最放松的假期却是仇志国最紧张的时候,“越忙,我们越要绷紧安全这根弦,必须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
作为一位老民航人,说起“安全”两个字,仇志国总是慎重的,总是要多想一点儿。为了让载重平衡分部的工作做得更好,他结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出“融入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理念,打造“平衡强匠”建设品牌。通过建立“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发展成党员”的“双培”机制,形成示范效应,打造技能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
自2020年起,仇志国作为东航北京分公司集中配载项目领头人,前往内蒙古和湖北等地开展推广工作。他不仅要同外站货运、客运、装卸等单位沟通交流,还要进行系统培训、航班测试、流程梳理、方案改进和持续跟踪、定期回访。短短两年间,仇志国和同事们就完成了34个集配航站的推广工作。与此同时,载重平衡分部不仅拿下了东航载重平衡专业技能大比武竞赛第一名,还被评为“中国东航先进集体”,更在2022年获得了“北京市工人先锋号”。2023年,仇志国荣获首都劳动奖章。
张琪:用无私灌溉“京韵” 以真诚服务旅客
2012年9月,东航北京分公司来了一位新人。她叫张琪,是一个活波开朗又热心的“90后”。10年间,她先后从事过高端值机、贵宾及要客服务等工作,逐渐从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成长为贵宾室主任。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张琪都履职尽责、刻苦钻研、勤恳奉献。成立于2017年的“京韵”是东航北京分公司贵宾室的服务先进班组,也是行业内高端服务的品牌标杆。2019年,张琪成为东航北京分公司地面服务部要客分部京韵班组负责人。在此期间,通过东航培训系统、亲自带教、素质拓展等形式,她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业务知识与服务技能悉心传授给每一名组员。
在京韵班组,“遇到问题找琪姐”俨然成了大家的默契。在她的带领下,京韵班组年均收到表扬信40余封,多次被评为“青年文明号”。凭借精致、精细、精彩的服务,在首都机场,京韵班组已经成为不可错过的“东航风景”。无论是“防减客、防错运、防过期”的“三防”工作机制、“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杯热茶、一声送别”的“四个一”工作标准,还是“多走一步,多问一句,多记一笔”的“三多服务”……都为东航实现“两地四场”服务标准一致化、“一市两场”齐头并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好的服务不仅要细心,更要以真诚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急。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一位戴着海绵口罩的旅客来到柜台办理值机手续。询问之下,旅客无奈地表示,医用口罩早已卖断货,千金难求。获知情况后,张琪急忙返回办公室,拿了一个医用口罩送给旅客。这让旅客非常意外:“为什么要给我?你自己留着吧!机场是公共场所,你们每天在这里工作,感染风险很大。”张琪安慰旅客说:“没关系,我还够用。保护您的安全也是我们的职责。”听罢,旅客感动地接过口罩,由衷地说:“东航的服务真温暖。”
从首都国际机场到大兴国际机场,张琪先后保障国家级会议航班200余班、重要旅客10000余批次,收到表扬信100余封、锦旗20余面。10年间,她用真诚细致的服务实现了旅客零投诉。2020年,张琪被评为“东航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个人”;2021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
张伟:宁可我们多费心 也要让旅客更舒心
“小伟,该吃饭了!”“你们先去吧,我把下午宽体机保障工具提前准备好!”
“小伟,该下班了!”“你们先走吧,我把今天机供品领取数据统计核对完!”
同事们口中的“小伟”是东航北京分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服务中心清洁分部的张伟。年纪不大、个子不高的她喜欢扎丸子头,是一个笑眯眯的姑娘。
每当航班开始减速下降时,客舱清洁员都要做好准备。作为客舱“高级美容师”,张伟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将客舱收拾得一尘不染时。这种快乐是一份记忆,源自她最初的工作感触——“在刚入职时,我第一次登机,站在舱门口紧盯着客舱,里面干净整洁的环境带给我很大感触。我相信自己也能用双手为旅客带来干净整洁的出行环境。”
从那时起,将客舱收拾得干净整洁便与张伟的职业荣誉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为了守护好这份荣誉,张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实操技能,一有时间就温习作业指导书、总结保障方法。
清洁工作还有这么多讲究?面对外行的不理解,张伟总是笑眯眯地回答:“客舱清洁可是个技术活儿!”她告诉记者:“根据机型、舱位、执飞航企不同,客舱的清洁保障流程、保障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过站航班的保障时间往往只有20分钟,而航后清洁则需要一个多小时,深度清洁更是需要两个多小时。
怎样确保安全生产?怎样提高清洁质量?怎样提升过站保障效率?……别人眼中微不足道的清洁工作,却满是让张伟废寝忘食钻研的课题。她拿出在清洁客舱时的认真劲儿,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盲区和死角,“快准稳”地寻找解决方案。
凭借这股韧劲,2022年,张伟竞聘成为地面服务部清洁岗位教员。此后,她结合重点工作,牵头制作了空客各机型以及外航航班清洁保障、国际航班清洁保障课件,与同事们共同制作了客舱清洁流程及要点教学视频,用生动形象、便于记忆的口诀让大家对岗位知识入脑入心。
2020年,张伟成为清洁分部蓝凌班组班组长。从业5年来,她参与的重要保障均实现了质量全优,带教的10余名徒弟悉数成长为业务骨干,所在班组更是数次获得旅客表扬和机组称赞。
“客舱清洁员是一个平凡的岗位,如同映衬着红花的绿叶一般。然而,无论公司还是社会,都需要这一抹绿色。我将在这个再平凡不过的岗位上,用汗水锻造工匠精神,作出自己的贡献”。
张良谦:安全无小事 特种车辆绝不能“带病上路”
在搭乘飞机时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特种车辆穿梭在机坪上,为航班运行保驾护航。如果时机刚好,你或许会看到一种后厢方正的卡车。每当航班落地时,它都会从远处平稳驶来,在完成航班加水任务后平稳离去。
这种卡车被称为清/污水车。年过五旬、身姿挺拔、戴着眼镜的“老张”张良谦,就是东航北京分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服务中心车辆分部的一位清/污水车驾驶员。
今年是老张从事特种车辆驾驶的第13年。给航班加水听上去不是什么难事,但如果你见到过长达7米的清/污水车,一定会改变这个想法。大车不易操作,机坪的安全驾驶要求更是严格。作为老司机,老张也保持着一些“老做派”。例如,每次上岗,他都会习惯性地早到半小时——先将车辆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然后对燃油、灯光、制动、胎压等进行全方位检查。“只有全面消除隐患,这车我开着才安心。”老张说,“安全生产无小事,机坪作业更是民航安全的重中之重,特种车辆绝不能‘带病上路’。”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这是老张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放不下的事。只要有空,老张就会着手提高驾驶技术能力。随着工作地点从首都机场转到大兴机场,新的场地激发了老张新的探索热情。结合大兴机场机位情况和管理规定,他边摸索、边积累,梳理形成了一套机坪作业“路线图”、流程“标准图”和靠撤机“检查图”,大大提高了安全裕度和保障效率。
大家都说,“老张是位平易近人的老同志”。每次完成任务回到站坪区,路过的同事看到拿着大水壶走向水房的老张,都会笑着打招呼说:“哟!老张!刚给飞机加完水,也给自己加点儿水呀!”然而,一旦发现同事存在违章违规的苗头,老张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会严厉地在第一时间予以制止,不让隐患出班组。
工作以来,老张坚持以身作则,面对同事的请教,他有问必答,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也从不藏着掖着。作为有近30年党龄的党员和特车班组的业务骨干,老张在工作中总是冲在最前、干在最先。换季后现场航班量增加,他第一个报名备勤,即使是24小时留夜值班的“接航班,保备降”,他也经常是最早来、最晚走。
13年间,老张完成了上万次靠撤机作业,被同事们誉为“机坪移动教科书”,无论谁看了他的操作都不由得要说一句:“老司机,稳!”(《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艺超 通讯员史经纬、王雁、姚瑜敏 转自《中国民航报》第6599期 第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