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周亮 报道:自2022年7月份以来,呼和浩特承接的分流国际航班数量大幅增加,且班次密集、机型多变,甚至多次出现分流与备降国际航班保障任务叠加的情况,伴随着持续的高温天气,形势特殊而复杂,难度与强度非同一般。面对异常严峻的考验,内蒙古国航人知重负重,一线突击队员苦干实干,奋力书写担当作为新答卷。

过河就要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呼和浩特是全国承接任务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分流点,国航内蒙古公司作为中航集团在属地的代表和内蒙古自治区基地航空公司,在保障入境分流航班工作中发挥着“桥头堡”和“排头兵”的角色作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自2020年3月20日以来,截至2022年7月底,公司累计保障分流航班131班、旅客25510人次、机组2284人次,始发地包括东京、明斯克、纽约、米兰、乌兰巴托、海参崴等18个国际城市,机型包含空客A330、空客A350、波音737、波音777、波音787,保障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和集团充分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对呼和浩特保障分流航班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公司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民航局和中航集团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指挥,得益于各兄弟单位、各相关部门的精诚协作,得益于所有参与一线保障和后方支持的干部员工们的坚守奉献。


对于一个人、一个组织来说,掌握正确的方法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对于企业来讲,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正确管理的体现。管理的本质,就是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公司深知,对于民航人而言,确保安全永远是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分流航班保障工作最重要的安全就是防疫安全,而安全是“管”出来的。怎么管?在公司看来,“过程即结果”,这是核心逻辑,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严”“实”“深”“细”是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督导的再督导、检查的再检查、培训的再培训,不断提高、持续完善、进无止境。领导干部坚持亲自抓、带头干,各级骨干“一根筋”地把“任务”做成了“业务”,将规范和标准分解落实到岗位、到人员、到动作,加强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管控,全力确保公司及区域单位一线保障人员零感染、疫情零扩散。
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承担分流国际航班保障工作,是党和国家交予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事,这是件大事,必须树牢“一盘棋”大局意识,公司上下对此始终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的站位。内部,公司各相关部门以及区域各相关单位铆足劲拧成一股绳,干部服务员工、机关服务一线、全员服务旅客,无论是前线作战的地面服务部、Ameco呼和浩特分公司,还是后方负责统筹组织、监控、协调、保障的运行控制中心、市场与服务质量部、综合保障部、疫情防控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商委呼和浩特营业部、北京航食呼和浩特分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大家始终做到有事一起商量,有问题共同解决;外部,主动寻求政府支持,深化属地沟通协调,加强多方联动配合,着力发挥协同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干事成事环境。


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团结的烙印处处可见。支部在一线,基层有力量。地面服务部党委弘扬“支部建在连上”优良传统,在“七一”前夕成立保障分流国际航班临时党支部,由处于执勤期的一线岗位党员和管理协调工作小组成员构成,旨在更好地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期将大家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把凝聚力切实转化为战斗力。群策群力,成就集体。在国航产品服务部及公司领导的悉心指导下,多部门积极联动、密切配合、精心打磨,携手助力公司“祥云”QC小组《缩短分流国际航班保障时间》课题在集团第二届QC小组成果现场发表赛中荣获一等奖,这是管理理念的具象,也是团队合作的结晶。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对于一线突击队员来说,身边队友永远是最可靠的伙伴。队友的陪伴,让彼此的心里更踏实。每一次航班保障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同岗位间、不同岗位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接续保障分流航班和备降国际航班,对体力和精神都是挑战,但是大家都在彼此争着说“我去吧,你歇一歇。”从现场监控,到旅客服务,从机务放行,到飞机清洁,从机组车,到特种车,大家随时做好相互沟通、相互帮助,这成为保证流程顺畅、平稳有序的关键。
每一位奋斗者和奉献者都是英雄
前仆后继的突击队员将“精忠报国”奋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落实到执行任务中,为坚定履行好守护国门、拱卫首都的重大政治责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是可敬可爱的奋斗者、奉献者,是身边的平凡“英雄”。各级管理人员、调度人员、突击队员日常所在班组成员、兼顾国内和分流航班保障工作人员以及诸多幕后工作者的毕力同心,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组织的关爱和慰问,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的动力和勇气。
作为保障分流国际航班志愿者“第一人”,陈灏在跟着老队员们完成7月30日一天两班的保障任务后,略有激动地说道:“谁要敢说这活儿好干,我第一个不同意!”他说:“从进场到离场,忙前忙后,几乎没有停歇。穿好防护服,别说干一两个小时,刚到登机口上岗就开始有汗了。”当被问到其他同事的情况,陈灏不无动情地说:“我觉得他们都挺可爱,很朴实,特别有战斗力,特别能吃苦。”虽然不同寻常的“初体验”让他有些“痛苦”,但是谈到后续的保障任务时,陈灏很坚定地回答:“放心,一线兄弟们能受了的,我也能受了,绝对不给组织掉链子。”

保障完4月份分流航班后,刘乐于6月下旬再次进驻直至7月底结束任务,长时间连续作战的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疲惫,感觉依然是满血的状态。她说:“从心里接受这是我们的责任,从身体接受这是我们的义务。我们的防护服后背都贴着国航的标志,这就意味着我们肩负着这样的使命。”谈到家人的牵挂时,刘乐说妈妈的心态很好,让自己吃好睡好就行。刘乐随后将妈妈给她说的一段话转发给笔者看:“单位让你干啥,你就给人家好好干,现在工作不好找。累就累点吧,公司还给你发钱呢。”这难道不可以治好精神内耗吗?

地面服务部站坪室经理杨军穿上防护服踏上战场,与日常朝夕相处的陈松富、马富亮、卢永辉等诸多兄弟在环内相伴,年逾五十岁的王建军成为飞机现场监控岗位一名老当益壮的“新兵”,飞机清洁岗位堡垒级斗士辛雪松、焦建军带领着魏鸿辉、郑剑、侯捷等年轻力量吃苦耐劳、一往无前,时隔一年多再次参与分流航班保障的高长胜感叹各项工作比以前更加正规化,刘乐、松布尔“强强联合”对流程轻松拿捏。一批又一批的突击队员轮番冲锋,有的多次参与,有的长期坚守,他们一班接着一班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有限的文字未一一道尽两年多来所有队员的名字,我们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却可以作为他们优异答卷的永恒批注。(编辑:孙文瑾 校对:金杰妮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