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省唯一的本土航空公司,目前,长龙航空的机队规模达到42架,已累计开通国内外客货运航线200余条。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航季,长龙航空还将新开航线44条,这比去年同期新开航线的数量增加了32条,将实现一个“大跨越”。然而,在每一个新航点的选取、每一条航线的开通,以及每一款相关产品推广、完善的背后,都有一双无形的“手”,协调各部门发出统一声音,确保“安全、运行、保障、服务、效益”以最优化的方式呈现,这就是长龙航空的“大运行”。
“大运行”是一种理念
在长龙航空,“大运行”不仅是一种运行模式,还是一种协同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即通过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模式,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
长龙航空运行总监王健表示,从某种角度来讲,航空公司更像是一个“大班组”,包括飞行、空乘、保卫、机务、运控、地服等等多个跨专业、跨领域的岗位,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业务,实现高效协作是一个难题。与以往的“大运行”有所不同,长龙航空的“大运行”更强调员工做出的每个动作、每个指令都要具备“大运行”的意识,以便在公司运行过程当中找到安全、服务、正常、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为此,长龙航空通过构建以运行控制为核心的运行管理体系,强化运行控制部门的核心作用,并通过管理航班运行整体效率,来实现安全品质、运行质量、保障效率、经营效益和服务品牌的提升,充分发挥以运行为导向的组织职能,切实提高航线规划能力和运行管理水平。
为实现“大运行”的目标,长龙航空运行中心对运行保障资源实施统筹管控,以实现信息高效传递、集中共享,还建立了生产运行全流程质量标准考核体系,依托可量化标准和考核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不断优化运行流程,确保安全运行水平的提高和运行效益品质的持续提升。
随着长龙航空总部大楼的启用,AOC(Airplane Operating Control,运行控制中心)顺利实现平稳过渡。AOC运行架构和软硬件环境正式投入运行,也为长龙航空“大运行”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强化“大运行”的组织架构,AOC增设了运行管理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机组资源管理部,并对运行控制部和服务质量管理部进行了内设机构调整和职能优化,为“大运行”后续运作提供抓手和支撑。其中,机组资源管理部集飞行、客舱、保卫等部门的机组资源管理职能于一身,统筹飞行计划安排,处置不正常航班。效益服务控制中心则涵盖质量、效益两大核心职能,由事后管控向事前和实时管控转变,将服务管控的关口前移,实现服务事件实时控制、及时处理,避免事件升级。同时,其还进一步加强成本收益管控,强化生产运行中对效益最大化的决策功能,完善管理收益,力图为旅客提供真情服务,提升旅客的获得感。
精准管控效果初步显现
目前,“大运行”带来的高效协作,精准管控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在今年春运前,长龙航空提前布局资源调配、AOC协同配合、外部协调等工作,建立由各部门值班员组成的生产管理及应急管理队伍。春运期间,针对次日天气情况,AOC及时调整机组30余次,协调外部单位450余次,有效避免航班延误350余班。
得益于长龙航空近年来持续加强的信息化建设,AOC实现了运行综合数据实时监测功能。通过AOC的大屏幕,工作人员可以全面了解航班运行动态。长龙航空运行管理办公室副总经理刘松亭说,从今年春运开始,AOC内设的效益控制席位便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其根据航班情况,开展服务前置管控工作,将以往被动处理投诉和问询转变为积极预防或减少旅客投诉的发生。特别是针对独飞航线的改签、取消,提前与服务部门制订保障预案,更好地为实际运行部门提供决策支撑。
航班延误应急处理是每个航空公司工作的重点。“大运行”的突出优势是能够做到“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除了组织结构调整和职能优化外,长龙航空的“大运行”还专门设有飞行专家席位,由公司飞行干部轮流值班,为运行决策体系提供了有效支撑。一旦发生航班延误的情况,AOC各席位将协同配合,全面收集旅客信息和气象信息,迅速制订延误航班处置预案,积极协调机场等保障单位,最大限度地为滞留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长龙航空还运用“大运行”的ATC席位优化空中航路,选择最佳航路,实现点对点最短距离的飞行,提升运行品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运行,长龙航空还通过精细运行控制和强化飞机监控,建立燃油优化模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燃油成本,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飞行。
据统计,长龙航空运行中心在运行成本管控上完成了规定计划的143%。“服务口碑的认可往往是持续显现,但运行品质的表现最为直接。”王健说,“在‘大运行’过程中,可以发现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统筹解决。因此,在确保安全服务前提下,‘大运行’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提升了服务品牌的价值。”
基于此,长龙航空在运行成本、服务口碑、航班正常性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在杭州机场的驻场航空公司中,长龙航空的航线网络覆盖率排名第一,在航班增量、旅客增量方面的贡献率持续保持前列。(《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赵瑜 通讯员王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