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原本还沉浸在上一年工作总结与今年春运准备中的航空市场,突然被一则机上开机的新闻刷了屏。借着民航局出台的相关新规,多家航空公司在当天宣布了包含手机在内的PED设备在自家航班上可以开机的时间表。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几天后,这股风潮就覆盖了国内主要航空公司。
为什么航空公司对机上开机如此热衷,并步调一致?一方面是源于旅客的需求。近些年来,人们比以往更离不开手机,即便去异国他乡,也不忘租赁相关上网设备或者直接购买目的地国家的上网卡。于是,唯一对手机说“不”的飞机什么时候能解禁备受关注,它体现着航空公司服务旅客的能力与诚意。另一方面也是航空公司自身发展的需求。在一个尚没有形成全球统一标准的产业内,允许机上开机,实现空中上网意味着航空公司可以借此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增加自身的经营收益。这两方面都有助于航空公司增强核心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从允许机上开机到可以在空中上网还有不少的路要走。即便国内部署Wi-Fi最积极的航空公司,其机队中可以上网的飞机数量占比也不到20%,而在可以上网的飞机上,可以连网的旅客数量有所限制不说,机上网速与地面上的网速相比也有不小差距。之所以如此,一是空中上网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二是空中上网的成本较高,在免费上网时代,航空公司已经承担了相应成本。
从国外航空公司提供空中上网服务的经验来看,这项附加服务的经营属性比其服务属性更被看重,毕竟航空服务的趋势是越来越定制化、个性化,通过提升服务感受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固然好,可航空公司也要算经济账。作为难得可以由航空公司把控的空中上网市场,如何开发和耕耘好就成为航空公司的新课题。
结合国外情况和我国实际,中国的航空公司在空中上网进程中需要秉承创新与共享的理念。我国的互联网起步虽然较晚,但近年来在一些方面已经处于引领阶段,这固然与庞大的人口红利相关,也与互联网界的持续创新密不可分。中国航空公司能否突破国外航空公司的前端收费模式,能否做大空中上网市场蛋糕,需要更多的创新思维。
虽然空中上网属于航空公司自家领地,但也不能闭门造车,毕竟在相关技术、标准和商业开发上,航空公司都不占有优势。怎样摒弃固有的思维,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牵手各方合作伙伴,才是做大做强空中上网市场的不二之选。
此外,在此细分市场的种种尝试与运作,反过来也会对航空公司其他方面的运营产生正向效应,这可以看作机上开机对航企的更长远的利好。
当然,在奋力开拓这一市场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并不是所有旅客都对机上开机点赞。在狭小的客舱内,如何兼顾不同需求旅客的权益,是对航空公司服务品质的新考验。(《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