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林成龙 通讯员张思维 报道:在皮西那乡的布拉克贝希村,村民布威麦尔耶姆·阿不力孜正在侍弄院子里的南瓜和葫芦。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喜悦。布威麦尔耶姆·阿不力孜指着南瓜告诉记者,这几年依靠南航新疆分公司住村工作队修建的这片田园经济示范点,村民的生活开始得到改善。

田园经济示范点(林成龙/摄)
布威麦尔耶姆·阿不力孜所在的皮西那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城西南30公里,地处山沟地带,西南侧群山连绵,东、北两侧多为戈壁沙砾。几百年来,这片被戈壁包围的土地之上的人们,一直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如今,随着南航新疆分公司住村工作队进入皮西那乡的加依托格拉克村、吾喀什村和布拉克贝希村,这里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成熟的葫芦(林成龙/摄)
抓党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布拉克贝希村,如今每周一的清晨,鲜艳的五星红旗总是伴随着朝阳冉冉升起。
自从南航新疆分公司进入到这个小村庄以来,无论是灼热蝉鸣艳阳天,还是寒风凛冽白雪日,每一个周一,在村委会的广场上,布拉克贝希村人全体共产党员、“四老人员”、共青团员,总是佩戴党徽、团徽,精神抖擞地站在队伍前列,向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庄严肃穆地敬礼。

全体住村工作队员、村干部、村民、学生等参加升旗仪式(李毅明/摄)
“我们刚到这里的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基层组织非常涣散”,加依托格拉克村领队冷广文表示,“涣散的基层组织无法引导群众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我们开始住村后,就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除了每周一的例行升旗仪式之外,南航新疆分公司住村工作队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促进各村村委会顺畅高效地运行。

每日召开的形势研判会(林成龙/摄)
每天早晨,各村村委会都要召开例行形势研判会,总结前一天的各项工作进度,并对新一天的工作进行安排。“通过每天形势研判会,村委会能够了解村民们日常生活状态和思想动态,也促进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冷广文表示。
如同所有的基层组织一样,住村工作也存在着繁琐、杂乱的特点,为了促进工作有序开展,方便工作人员的合作与交接,南航新疆分公司住村工作队将所有材料收集制作成专门的文档,并分门别类整理成册,悬挂在办公室的显眼处,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查看和更新。

杨亚东介绍各项工作形成的材料(林成龙/摄)
“作为一名机务人员,我和飞机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吾喀什村领队杨亚东表示,“对于机务工作来说,所有的工作都有标准流程,轮胎充多少气,飞机加多少油,都有明确的规定,但这里的住村工作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很多事情都没有流程和规范。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住村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杨亚东的领导下,住村工作队对村委会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梳理,先后制定和整理了《村级组织主导举办“丧礼”流程》、《村民申请入党流程》、《“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流程图》等多项工作制度。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流程图(林成龙/摄)
在制定了众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之后,住村工作队决定建立文化长廊,对当地村民进行宣传和展示。“文化长廊不仅可以向村民宣传各种工作制度,还能让当地老百姓了解我们南航在这边到底做了什么,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帮助”,布拉克贝希村副领队孙利军表示,“文化长廊建好后,许多当地的老百姓都经常来这里看图片、听宣讲、学制度。”

孙利军讲解文化长廊(林成龙/摄)
据了解,每个村的文化长廊耗资约2万元,费用均由南航承担。一开始村委会曾想过找专业的建筑队来施工建设,但考虑到这是一个不错的依靠劳动赚钱的机会,文化长廊最终全部由当地村民进行建造。如今文化长廊已经初步建成,未来村委会计划在上方搭建屋顶并种植葡萄,让文化长廊更富生气。

文化长廊全景(林成龙/摄)
“文化长廊建成后,我经常到这里来浏览信息和学习各项工作制度”,当地村民阿卜杜喀热木·阿力木表示,“正是在这里我学习了入党的各项规定和流程,现在我已经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了”。阿卜杜喀热木·阿力木说话的时候,灿烂的阳光照着他的笑容,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阿卜杜喀热木·阿力木(右)接受采访(林成龙/摄)
三年过去了,随着混乱的基层工作步入正轨,皮西那乡三个村的基层组织,成为了当地党和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杨亚东对此感到非常欣慰:“在今年关于基层工作的半年考核中,我们村在乡里排名第一。我们不求任何回报,只是希望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里的基层工作也可以顺利运转”。
惠民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五彩斑斓的霓虹温暖街头行色匆匆的路人,也照亮笼罩在黑暗中的城市角落。一缕缕绚烂的灯光,是电气革命的成果,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来说,昏暗幽黄的煤油灯,只存在于扑所迷离的记忆里。然而,在皮西那乡的吾喀什村,还有31户农民靠煤油灯照明。
在布买热木·米买提家里的灶台上,就放着这样一盏煤油灯,每一个夜晚,布买热木·米买提一家人都只能依靠这盏煤油灯照明。在手机能当电筒,生火不再为了取暖的时代,在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祖国,居然依靠煤油灯生活的家庭,这实在让人震惊。

杨亚军(中)在村里调研用电需求时发现煤油灯(裴佳祺/摄)
为了让村民们都能用上电,一项名为“光明行动”的工作迅速展开。吾喀什村领队杨亚军带头组织住村各支力量共同商议解决供电问题,着手统计没有供电的农民名单。经过反复核实,全村共有31户农民没有供电,其中不乏低保户。
对于普通人来说,供电的费用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这31户农民来说,这笔钱仍然对他们造成了巨大压力。为了帮助他们解决供电问题,住村工作队与当地各级电力部门进行了反复的沟通和协调,最终电力部门同意按照国家惠农政策,免去了每户650元的施工费,仅需缴纳200元左右的材料费,就可以施工供电。

通电后布买热木·米买提家里可以看电视了(裴佳祺/摄)
没想到的是,仅仅在第二天施工就暂停了,原因正是这区区的200元。“当时有两个贫困户因没钱支付材料费,准备放弃此次供电机会”,杨亚军说,“我们住村工作队怎么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所以当时我二话没说,掏出450元为村民代付材料费。”正是在杨亚军和住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现在吾喀什村的全体村民都用上了电。
通了电,当然也要通水。

南航新疆分公司住村工作队修建的蓄水池(林成龙/摄)
被戈壁环绕的皮西那乡,如同一片绿洲,滋养了这里的村民,但到了枯水期,皮西那乡的用水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为了帮助村民灌溉和饮用,住村工作队先后投入了30万元,修建了两个蓄水池。新建的蓄水池有效地管理上游的6个泉眼产生的水源,不仅能够灌溉下游农田600余亩,还能将水导入附近的自来水厂,为村民提供充足的水源。

加依托格拉克村应急抗旱工程(林成龙/摄)
通了水电之后,住村工作队又将目光投向了桥梁修建工作。

孩子上学必经之路上的危桥(林成龙/摄)
位于阿孜干河上的这座危桥,是加依托格拉克村的孩子每天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与其说这是一座桥,不如说这就是一块普通的木板。在平时这座危桥已经让人心惊胆战,如果遇到雨季,不断上涨的水流随时都有吞没它的可能。

南航惠民桥(林成龙/摄)
为了让孩子们在往返学校的路上能够更安全,南航新疆分公司住村工作队在阿孜干河上开始忙碌的工作起来。2017年8月,一座长11.5米,宽4.6米,拱高6米的水泥桥正式竣工。
惠民桥的建筑工程,曾经占用了附近一位老奶奶的部分耕地,但老奶奶对此毫无怨言,反而对住村工作队表示感谢:“只要能修起这座桥,让孩子们能够安全的上学放学,一点耕地根本没关系”。在惠民桥竣工之后,住村工作队a请施工队将附近的小山丘铲平并形成新的耕地,作为对老奶奶的补偿。

站在修桥工程旁的老奶奶(冷广文/摄)
未来,南航计划捐资100万,在皮西那乡多个村再修建4座惠民桥。
“完善的基础设施的发展经济的先决条件”,加依托格拉克村领队冷广文表示,“在为村民们通了电、供了水、修了桥之后,村民们劳动致富的意愿就更强烈了。”
振经济:授人以“鱼”和“渔”
秋天总是收获与喜悦的季节,田间地头成熟的庄家和果实,是对辛勤劳动的人们最好的回报和奖励。在皮西那乡的村庄里,一排排压弯了腰的核桃树,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枝头长势喜人的核桃(林成龙/摄)
喜欢吃核桃的朋友,一定都听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核桃数新疆,新疆的核桃数和田”,作为中国最早种植核桃的地区之一,和田地区核桃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有着“核桃之乡”的美誉。早在2002年,和田地区出产的薄皮核桃,就被国家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名优果品”。
本着“产业带动脱贫”的方针,南航新疆分公司住村工作队通过深入调研,在皮西那乡因地制宜地发展了特色产业,那一片“民族团结林”中的核桃树,就是这种特色产业的体现。

南航“民族团结林”(林成龙/摄)
在2014年,南航新疆分公司住村工作队就已经帮助当地农民开发种植了24亩核桃地。到了2016年3月中旬,住村工作队再次出资为村里开辟了30亩机耕地,种植核桃树343棵,并在核桃树下套种洋葱、土豆等。

当地居民栽种的核桃(林成龙/摄)
据了解,2016年仅洋葱一项就帮助村里增收112,500元。整片核桃林每年可为村里带来6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当村民们拿着卖核桃换回来的钞票时,双手都在抖动,真的是非常开心。”杨亚军介绍说。
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帮助当地村民真正实现脱贫。因此,在授人以鱼的同时,南航新疆分公司住村工作队自然也没忘记授人以渔。

路边的小朋友(林成龙/摄)
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时住村工作队关注的重点。坚持扶贫和扶智相结合,通过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力争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是住村工作队的目标。目前皮山县的南航明珠小学有学生781人,其中民族学生565人,占比达72%。对于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特别是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虽然孩子们陆续跨入了校园,但紧缺的学习用品却成为了阻碍孩子们获取知识的难题。为此,南航新疆分公司乃至整个南航集团,都不遗余力的捐款捐物,为当地孩子送去了书包、文具等各种学习用品。

南航新疆分公司飞行部团委捐助皮西那乡小学生(刘琴/摄)
2017年3月3日,南航新疆分公司飞行部团委就带着飞行员们的嘱托和爱心,来到皮西那乡里唯一一座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心小学,为孩子们送来了书本、水彩笔、篮球、足球等价值万元的用品。
当孩子们接过捐助物品时,学生代表阿依古丽说:“谢谢南航飞行员叔叔,我们一定做一个感恩的人,努力学习,用自己的本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

维语角(林成龙/摄)
在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同时,住村工作队也时刻关注成年人的受教育问题,通过举办夜校、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当地的成年人掌握各项职业技能,铺平了他们就业的道路。
促融合:结亲帮扶助力民族团结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走在皮西那乡的路边,看着过往村民们淳朴又友好的微笑,会对这句歌词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热情握手的村民(林成龙/摄)
在与住村工作队交谈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将“亲戚”一词挂在嘴边,一开始让人误以为是他们的家属也入住到皮西那乡,后来才明白,原来队员们嘴边的“亲戚”,是指当地的村民。
南航新疆分公司很早就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和精心组织协调,全公司200余名干部职工都与皮西那乡三个村的贫困户“认对结亲”,定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逢年过节时,南航新疆分公司的干部职工们,总想着要给自己的“亲戚”送去一些礼物。

结亲戚证书(林成龙/摄)
在参观住村工作队建立的“田园经济示范点”时,我们偶然与当地村民布威麦尔耶姆·阿不力孜相遇。布威麦尔耶姆·阿不力孜是南航新疆分公司员工闫金虎的结亲对象。

布威麦尔耶姆·阿不力孜接受采访(林成龙/摄)
在谈到自己的“亲戚”时,布威麦尔耶姆·阿不力孜显得很开心:“非常感谢我在南航的‘亲戚’,他经常过来看我,送过我不少的礼物,对我的生活改善特别大”。
布威麦尔耶姆·阿不力孜的孩子一边吃着棒棒糖,一边把玩着一架南航的飞机模型。“这个飞机模型也是我的‘亲戚’闫金虎送给我的,因为我的大女儿普通话说得特别好,所以闫金虎就拿这个飞机模型奖励她”。
在采访完布威麦尔耶姆·阿不力孜后,吾喀什村领队杨亚东也回忆起自己的“亲戚”来:“她叫凯麦尔尼萨·努尔买提,当时我去看她的时候,她刚刚做完手术,手臂里还残留本应取出的钢板,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只能一拖再拖”。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杨亚东迅速打电话给朋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专家、留德博士徐小雄医生。徐医生听了病情和病人家庭情况后,当即决定亲自来皮山县为凯麦尔尼萨·努尔买提免费手术。杨亚东也决定,徐医生负责手术,自己负责检查、药物等费用,一起为凯麦尔尼萨·努尔买提一家解决这个大问题。

凯尔麦尼萨正在进行手术(裴佳祺/摄)
“手术进行的非常顺利,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康复后的凯麦尔尼萨·努尔买提一家的生活也开始蒸蒸日上”,杨亚军开心的说,“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时来运转吧”。
“在我们刚刚住村的时候,村民们多半用陌生和怀疑的眼光看着我们”,加依托格拉克村领队冷广文说,“但经过我们三年多的努力,村民们意识到我们是真心实意来帮助他们的,看待我们的眼光也温柔了很多”。

吃着棒棒糖的小朋友(林成龙/摄)
如今走在皮西那乡的三个南航新疆分公司定点帮扶的村子里,村民们都会友善地向住村工作队队员们微笑,擦肩而过的时候,甚至会惊喜地听到村民们用“你好”打招呼,这让住村工作队队员们都很欣慰。
在离开皮西那乡之前,记者和当地村民吃了一顿大锅饭。当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的时候,简单的一荤一素,也能吃出满满的幸福。这种幸福不仅萦绕在住村工作队队员的心头,更洋溢在当地村民的脸上。

一荤一素的告别餐(林成龙/摄)
望着道路旁灿烂的向日葵和郁郁葱葱的树木,让人不由得对皮西那乡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路边的向日葵(林成龙/摄)
晓看红湿处,花重脱贫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