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封涛 报道:4月14日,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与南航机务工程部联合开发的“老龄飞机结构修理自动识别系统”,经由民航局飞标司、民航各地区管理局、中国民航大学和南航机务系统有关专家组成的局方联合评审组的技术评审,顺利通过验收。评审组认为该系统在业内首次实现了飞机结构修理项目的自动识别功能,能够自动预警老龄飞机性能衰退趋势,有助于航空公司优化维修方案,提高老旧飞机维修工程管理水平,为航空公司满足局方最新规章要求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系统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局方监管效能。
随着民航业的飞速发展,国内运营的老旧飞机数量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南航已有55架飞机达到14年或以上机龄。老旧飞机在运行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系统、部件和结构性能的衰退问题。如何有效做好老旧飞机维修和维修工程管理,确保老龄飞机的持续适航和运行安全,是摆在民航监管部门和飞机营运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民航局已在最新的CCAR121R5版征求意见稿中加入了附件《航空器的持续适航与安全改进》,提出了对老龄飞机现场检查与记录审查、飞机机身增压边界修理评估、补充检查、电气线路互联系统(EWIS)维护大纲、燃油箱系统维修方案和降低可燃性措施等管理要求,并将发布8份咨询通告配合规章修订和实施。为解决南航老龄飞机记录审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和南航机务工程部决定联合开发飞机结构修理自动识别系统,为CCAR121R5正式发布后的实施提前做好准备。
系统开发工作于2016年3月正式启动,南航机务工程部从工程、质量、可靠性和信息等部门选派技术骨干,和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适航维修处相关专家共同组成专项工作组。在分析南航历年来所有数据化维修信息的基础上,首次创造性地将所有历史数据、现行M&E、TDMS等系统数据,以及飞机生产厂商结构修理手册的标准整合到同一数据平台上,通过语义识别和航材比对等方式从浩如烟海的生产数据中,自动筛选出飞机结构修理记录,建立飞机外表损伤和重要修理识别清单,为业界满足CCAR121R5要求开展老龄飞机结构修理记录审查和现场检查评估工作探索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之路。
为了验证飞机结构修理自动识别系统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南航机务工程部利用已有20年机龄的老旧飞机空客A320/B-2345进行系统验证,证实该系统可以提高结构修理项目识别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将缩短飞机定检停场时间,节约维修成本,为该飞机在2017年9月接受局方老龄飞机结构维修记录审查和现场检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南航机务工程部将在总结系统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尽快使其在机务系统中全面推广应用,为南航老龄飞机的持续适航和安全运行保驾护航,为实现中国民航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