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月1日起生效的《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公布了四批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虽然国内五大航空公司在2月1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共同营造文明乘机大环境的联合声明》,表示将合力对不文明旅客采取限制措施,不过,关于航空公司将采取何种限制措施等细则目前还没有明确消息。
对于在公共场所做出的不文明行为,人们总是反感的。因为其不光自己丢人,而且影响到他人,破坏了秩序,所以必须在舆论谴责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遏制。中国航协出台了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得到了五大航空公司的积极响应,拟对不文明旅客的乘机资格作出限制决定,此举将明显增加犯错成本,从强化民航旅客秩序管理和提升文明出行角度,具有其积极意义,应予以支持。
出台制度只是第一步,而在实施中能得到落实才算好制度。以往,在其他领域的“黑名单”制度也曾有过尝试,但有时因为后续细化措施跟不上,没能起到应有的遏制作用,“黑名单”形同虚设,民航在实施“黑名单”制度时当吸取这类教训。
至少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明确列入“黑名单”的程序和标准。以笔者的理解,并非是将所有做出不文明行为的旅客都列入“黑名单”,应该有明确的程序和标准,这个程序应当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有法可依。这个标准应当明确不文明行为的程度和后果,这样便于操作,也让受到惩罚的不文明旅客服气。
二是要研究后续如何处理。列入“黑名单”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警示劝诫,目的是让不文明行为者为其行为付出代价,让其从内心不敢也不想再犯同类毛病,进而以反面典型来警示他人。这就有一个列入“黑名单”后如何解决的问题。现代社会关系复杂,那么被列入“黑名单”的旅客会否动用各种关系,脱离“黑名单”,也很难说。所以,应该在实施之前,就应该想办法把这个漏洞堵上。
三是要让“黑名单”联合奏效。此前,国家旅游局推出了游客“黑名单”,也是惩戒不文明游客行为的。往往民航中的不文明行为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同属一个范畴,不文明行为的旅客也是不文明行为的游客。所以,民航的“黑名单”应当与旅游部门的“黑名单”联合发力,相互作用,共同遏制不文明行为。这就需要相互之间在制度上要有衔接,在操作上要有配合。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少用“黑名单”。“黑名单”是遏制不文明行为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哪个人都不想自己被列入“黑名单”,作为管理部门估计也希望“黑名单”用不上才是好现象。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文明建设,而作为公民在文明出行上要加强自律,强化自我约束,别让“黑名单”找上门来。对于全社会来说,要从不同角度倡导文明出行,大力营造文明氛围,让所有的旅客、游客文明出行,与“黑名单”无缘。作为民航部门,也要加强文明旅行的提示,减少不文明行为发生。(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