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与旅客间产生误会和冲突的高发环节,要数违禁品安检了。每到节假日等运营高峰期,五花八门的违禁品在各机场安检台频频亮相,而携带它们的旅客有些则理直气壮,令人哭笑不得。
为什么多次强调违禁品不能携带却仍然收效甚微,旅客携带违禁物品的行为禁而不止?简单地归咎于我国旅客飞行安全意识不强,是于事无补的。笔者认为,想要培养旅客的安全意识,还须在引导方面多想办法。
首先,要提示明确,给旅客一本“透明账”。旅客选择乘机出行,是比较在意时间成本的,谁也不愿意在安检台前自找麻烦。安检通不过,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旅客对哪些物品不能带上飞机不那么确定,于是就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如果标准是一本“糊涂账”,那么执行效果势必不会好到哪里去。新加坡民航局采用发放传单的方式,给旅客明确的违禁物品提示,让旅客明白携带哪些物品一定无法通过安检。这样一来,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矛盾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其次,应提前做好提示,敦促旅客早一点儿行动,对所带行李作出明确的判断。如果违禁品的宣传册能够分发至酒店、卖场甚至普通住户家里,旅客可以在收拾行李、购买纪念品之前,就做到对禁运物品心中有数,主动将行李中的可疑物品挑出来,就能缩短安检时间,客观上也能减少机场安检人员的工作量。
最后,不仅是违禁物品清单,对于旅客容易犯错或者造成误会的其他内容,同样要进行广泛的公众宣传。比如,对随身携带物品数量和重量的规定、对乘机高危人群的提醒等,都可以在旅客出行之前给出清晰明确的提示,以帮助旅客自觉调整出行计划。
单向的惩罚和禁止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处理不当还会招致旅客的不满。只有旅客积极配合,安检工作才能高效完成。因此,在细微之处多给予旅客引导,在安检工作中也融入真情服务,想一些巧妙的办法让旅客接受和行动起来,对改变现状更有意义。民航相关部门应先从信息畅通、规则透明做起,在此基础上的禁止和惩罚也许才更有意义。(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