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赵晓兵 报道:切身体会及多项调查研究表明,乘客更喜欢一站式的直达飞行,无需中转以节约旅行时间,还能避免错过中转或在转机过程中遗失行李。现在,近500架787梦想飞机飞行在世界各地,其点对点的高效远程直飞已经累计吸引了1.6亿多人次的飞行。
据统计,世界各地每90秒就有一架787起降、中国每11分钟就有一架787起降。787直飞航线达500条,开辟了120个全新的远程航线市场。其中,787直飞中国的航线有75条。
多家中国航空公司新订购或增购787-9梦想飞机
2016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成为中国民航业的“787-9之年”:中国东方航空在4月订购15架787-9梦想飞机、瑞丽航空和东海航空在范堡罗航展上各自分别宣布了6架787-9的确认订单和5架787-9的承诺订单。中国南方航空也在10月宣布从波音直接增购12架787-9梦想飞机。
中国国际航空在5月迎来了中国首架787-9并计划于今年年内一共引进7架。海南航空在6月接收了其首架787-9并计划于今年年内一共引进8架。厦门航空也将在年底前开始接收787-9。
与787家族的第一款机型787-8相比,787-9的机身加长了约6米,典型两舱布局载客量从242人增加到290人,货舱容量从125立方米增加到154立方米。在业载提升的同时,787-9的航程也有所增加。
波音民机集团市场执行总监霍达仁(Darren Hulst)表示,在787家族的设计中, 787-8属于“新市场开拓者”,而更大、航程更远的787-9的任务则是进一步抓住新市场在稳定之后的增长机遇。另一方面,787-8和787-9也非常适于在已有航线上替换效率较低的旧式飞机,提高盈利能力;或与航空公司现有的777形成良好补充,视市场需求调整航班密度,增强运营灵活性。
迄今,中国“四大航”再加上厦门航空、瑞丽航空和东海航空,订购和意向订购的787总数已经超过100架。中国的航空公司已陆续引进近40架787。这一切的背后,不仅表明了中国出入境游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机遇,而且折射出787给航空公司用户带来的商业变革。
787技术先进 备受航空公司和旅客青睐
787机体由大量碳纤维复合材料构成,相对于传统以金属为主的材料,复合材料更轻,再加上更高效的发动机以及电气化程度更高的气动系统,787燃油效率较上一代机型提高了20%,为航空公司增加了盈利机会和空间。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20%,每一架787在寿命周期内和竞争机型相比就能减少2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想象成百上千架787投入市场,将会对环境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此外,凭借实现了客舱内每个座位都可称为“靠窗座”的更大的可调节亮度的电控舷窗、更大头顶空间、更大的行李箱空间、动态照明系统,以及乘客能感受到的更高客舱湿度、更平稳的飞行等特点,787为旅客带来了绝佳的飞行体验,使得旅客在长途飞行抵达目的后依然神清气爽。
787助力大型网络航空公司拓展新市场
“对于拥有成熟航线网络的大型航空公司而言,其运营目标是把握新的增长机遇,这就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大型航空公司开辟新市场时看重的是对运营风险的控制,特别要求飞机有合适的座级和高燃油效率。而这也是787的优势所在。”霍达仁说道。
作为787在中国的启动用户,南航于2013年6月率先引进中国民航首架波音787-8梦想客机,共运营10架。南航将这些飞机先后投入到广州至伦敦、奥克兰、温哥华、珀斯、基督城、罗马等六条直飞国际航线,有效链接欧美及大洋洲,实现了重点国际航线的覆盖,为南航战略转型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海航则利用787大举进军北美市场,他们的“梦想目的地”包括西雅图、圣何塞、多伦多、芝加哥、波士顿等。
多家外航已经对787在此方面的效率和能力做出验证:荷兰航空、美联航都用787开辟了直飞成都的全新远程航线。
787帮助中小型航空公司开启宽体机运营
对于中小型航空公司而言,以运营单通道飞机为主的区域航空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进军国际远程市场便成为了其成长之路的新征程。但进军国际并非易事,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之一便是,是否可以有一款兼具高效率、优秀的远程飞行能力和充分的乘客吸引力的飞机?而787正是针对这些苛刻要求的定制解决方案。
厦门航空的国际化之路是个很好的例子。成立于1984年的厦航是中国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在2013年11月实现了全波音单通道机队规模达100架;2014年8月,厦航引进首架787-8;2015年7月,厦航787首航阿姆斯特丹,正式走向国际。2016年9月,厦航用787开通厦门-深圳-西雅图航线,构建起连接中国两大经济特区与美国西海岸经济重镇之间的空中桥梁。
在欧洲,也有类似的例子,原先运营全737机队的挪威航空通过787进入了远程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