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赵瑜 通讯员吕淼品、丁梦报道:11月25日,杭州机场智能驱鸟机器人经运行验证后,正式开启全时段、全区域运行,这标志着杭州机场在飞行区鸟击防范领域实现重要突破,为航空运输安全再添一道“科技防线”。

本文图片及视频由记者赵瑜拍摄
鸟类活动是威胁航班起降安全的潜在因素。传统人工驱鸟模式受限于机场面积广、人员效率不均、恶劣天气作业难,以及鸟情记录不完善等因素,难以实现全天候、全覆盖的精准防控。杭州机场飞行区中心监管室副经理蒋宇恒介绍,为解决上述行业痛点,杭州机场首次尝试联合本地专精特新高科技企业研发智能驱鸟机器人,让机场驱鸟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防控”。
自10月1日在杭州机场飞行区开启首次验证运行以来,驱鸟机器人通过自主导航、定时巡检方式,实现了指定区域的周期性驱鸟,同时期同区域鸟类活动频次降低30%,显著提升了鸟击防范的效率和可靠性。
智能驱鸟机器人采用坚固耐用的履带式底盘设计,具备出色的地形适应性,可在草地、泥泞、积水等多种复杂路况中稳定行进。其机身结构兼顾防风、防雨、耐高低温等性能,即便在零下20℃至45℃的极端环境下仍可正常运行,展现出卓越的环境适应性。
此外,机器人搭载定向声波驱鸟装置、灭虫灯及高清摄像系统等多类专业设备,实现了“驱虫+驱鸟+监测”多功能一体化作业。通过预设巡检路线,机器人可自主执行巡逻任务,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并具备自动避障与快速充电能力,大幅降低了人力依赖。
“验证运行一个半月以来,驱鸟机器人系统及设备可靠稳定。在土面区作业现场,能够实时采集视频与鸟情数据,并同步回传,为驱鸟提供准确、直观的决策依据。此外,所有巡检数据均可存档回溯,为分析鸟类活动、优化防控策略提供有力支持。”飞行区驱鸟队队长冯开道介绍。驱鸟机器人还能发出的特定声波可有效驱离鸟类而不造成伤害,同时通过灭虫灯减少机场区域内昆虫数量,从食物链环节降低鸟类聚集风险。
为打造更可持续的机场生态,杭州机场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全面实施智慧驱鸟体系建设,提升驱鸟机器人智能化水平。通过AI智慧化手段,实现对鸟类种类、集群行为的提前预判与精准防控,并联动生态治理,形成“技术防控+生态调节”的长效机制,推动机场向"生态友好型"智慧枢纽转型,为全球航空业提供绿色安全范例。(编辑:陈虹莹 校对:许浩存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