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许晓泓 通讯员孔勃旺、马思源 报道:近一个时期以来,济南机场通过“四维联动”构建新型机务维修安全体系,由安全被动管理升级为自主安全,以创新手段打破传统方法、以科学规范提升经验习惯,以整体提升优化单项突破,确保维修安全高质量发展。

济南机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坚持以主动防范作为守护安全的重要屏障,通过拓展安全信息收集渠道,打破安全信息壁垒,广泛收集不安全信息并赋予“原始代码”,利用安全例会让机务维修人员参与“代码解锁和安全工程”建设。同时,深入排查不安全事例的根本原因,结合实际岗位工作流程分析风险与防范化解措施,着力构建安全案例共享机制,做到集思广益、举一反三。
针对高风险领域,将其总结为“6新1多”(新设备、新航线、新机型、新程序、新人员、新环境和重复发生的问题),并在人、机、料、法、环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实现“全面流程梳理—安全培训学习—风险预警干预—实施总结复盘”的全流程管控。结合法定自查和SMS双重预防体系,靶向分析不安全事件原因,在时间跨度和风险等级上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将防范措施固化为SOP标准流程并形成操作手册,实现工作标准化、清单化。此外,根据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开展专项施治,编写警示通告和安全提示,形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为激励引领广大职工在思想上重视创新,在行动上勇于创新,济南机场持续释放创新潜能,着力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坚持以“两提两减”为目标,研发“飞机充气嘴防尘帽自锁装置”,对行业内现在使用的三种飞机轮胎防尘帽使用工具进行优化,并创新“自锁滚珠”方式,大大提高了工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绝对精准的级别确保维修质量,有效避免了飞机轮胎防尘帽意外脱落造成的风险隐患。同时,研发“机务航空滑油智能管理系统”,以信息化的快捷和精准实现滑油存储和领用的“时空分离”,优化了滑油的取用方式,以“线上签派”的方式,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填补了“人盯人”的人为风险差错缺陷,减少了错拿、错放的风险,推进安全管理从“人防”向“技防”“物防”转变。

为有效应对季节性风险,保障机场的安全运行,济南机场编写了《航空器冬季运行保障手册》《航空器夏季保障手册》,涵盖暴雨、除冰雪、雹击、大风、低能见度等季节性风险的分级管理,以及各项流程的标准化操作的制定,全面总结了实际工作中如何识别各类隐患、杜绝风险的措施。同时,针对鸟击、雷击等重点检查项目,按照“望闻问切”四字法对航空器进行严格“诊断”,确保放行检查不留死角、不遗漏一处,坚决保障适航安全。在应急处置方面,以提高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处置能力为抓手,紧盯重点岗位、重点保障环节、重点人员,持续关注极端天气等季节性、阶段性安全风险,并实时关注特殊天气预警、行业不安全事件、局方安全提示等多个信息渠道,精准把握针对高温、强对流天气多发等特点,提高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实效度。同时,利用模拟机开展实战化训练,提升应急救援技能水平,力求提升快、准、稳的实战能力。
安全是各项技能的总体协同。济南机场以维修技能提升作为保障安全的核心力量,长期致力于航空器深度维修领域的探索。自2020年取得737NG定检维修资质以来,已持续开展了6次定检维修任务和1次飞机封存及解封任务,在维修安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了能力跃升。随着人员技术能力的精进、维修流程的持续优化、培训体系的日趋精准、工具设备管理的规范、质量审核的实效增强等,济南机场维修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基础上,济南机场还构建了制度化、流程化的维修生产风险管控能力,逐渐形成了自我完善与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通过开展定检等深度维修领域的探索,将风险防控和技能提升的技术优势反哺到日常航班保障的各项工作中去,大大提高一线人员风险预警和处置能力,航线自主排故能力也得到长足的锻炼,在学以致用中,让岗位人员进一步深挖各项保障环节的外在联系和产生风险的内在原因,带动作风建设、班组管理、风险管控等工作向精细化发展,不断提升维修安全质量。

(本文图片均由济南机场提供)
民航安全任重而道远,工作中一点一滴地改进和提升将带来整体安全的全面进步。济南机场将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履职尽责,坚持“安全隐患零容忍”,以“最严”的标准持续提升航空器维修品质。(编辑:李佳洹 校对:许浩存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