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通讯员吴春晓 报道: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的核心动能。在民航业技术迭代加速、服务品质要求持续提升的当下,宁夏机场公司深刻锚定人才战略的核心地位,将职工队伍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培育置于发展全局的关键位置,创新构建“实训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双轮驱动模式,同步完善专业技术管理机制,走出了一条以人才赋能发展、以创新激活效能的特色路径,让“人才是生产力”的基调在民航沃土上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现代化实训基地打造生产力“培育舱”
民航业的安全与高效,离不开过硬的专业技能支撑。宁夏机场公司紧扣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与岗位能力需求,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导向,整合资源、投入专项资金,先后建成机电、通导、安检、保洁4个现代化实训基地,将其打造为集理论教学、模拟操作、应急演练、技能鉴定与创新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技能提升平台”,为人才生产力培育筑牢“硬核”根基。
在实训基地的运营中,各领域精准发力,让技能培训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唐湘屏创新工作室”依托实训资源,开发TIP考核模式,优化安检操机员评估流程,精准定位职工技能短板,实现“靶向式”培训;“徐玲创新工作室”打造西北首家按航站楼比例设计的保洁实景教学基地,模拟门厅外场区、值机问询区等真实场景,通过实景演示、标准示范、技能评比,让保洁人员在“沉浸式”训练中提升服务水平。
宁夏机场公司的实训基地不仅服务内部人才培育,更主动对外赋能,释放人才生产力的辐射效应。其中,通导实训基地通过民航局专家组评审,成为全国机场首家具备相关培训资质的机构。截至目前,该基地已承办首届民航西北地区导航岗位职业技能大赛、电信人员执照考试等重大活动,累计开展外部培训5期,完成集团内部培训500余人次,既为行业输送了专业人才,也彰显了宁夏机场公司在人才培育领域的标杆实力。
劳模创新工作室激活人才生产力“反应堆”
如果说实训基地是人才成长的“沃土”,那么劳模创新工作室便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生产力潜能的“反应堆”。宁夏机场公司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成熟一个、命名一个”的原则,从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席技师中精心遴选领衔人,组建涵盖水暖空调、通信导航、安检、航空器维修等多个关键领域的8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其中1个工作室获全国民航工会命名,成为人才创新的“核心阵地”。
各劳模创新工作室聚焦企业安全生产、运行效率、服务品质等核心难题,以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为抓手,让人才智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许全亮创新工作室”研发的太阳能管井通风装置、供能管网可视化系统等20余项创新成果,获省部级奖项3项,申请专利9项,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杨磊创新工作室”自主产出创新项目10项,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部级2项,为机场运行流程优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蒋家伟创新工作室”成员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8项,所在班组更是荣获两届集团“标杆班组”称号,连续四年获评公司“明星班组”,成为推动服务升级的“先锋队”。
与此同时,工作室领衔人通过“师徒结对、现场指导、案例教学”等方式,将自身技艺与经验系统传授给青年职工,实现“一人创新、众人受益”的良性循环,让人才生产力在传承与接力中持续壮大。
聚合力释放人才生产力“乘数效应”
实训基地与劳模创新工作室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赋能、深度融合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宁夏机场公司人才发展的“双轮驱动”体系,推动人才生产力释放“乘数效应”。
一方面,实训基地为劳模创新工作室输送了大量优秀青年人才,成为创新力量的“蓄水池”。经过实训基地系统培训的职工,具备扎实的技能基础与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快速融入工作室的创新项目,为技术攻关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成果及时反哺实训教学,将前沿技术、实用方案转化为实训课程内容,让培训始终与行业发展、企业需求同频共振,确保人才培育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此外,创新工作室的新方案可在实训基地进行模拟验证,有效降低了在实际运行中试错的风险与成本;而实训过程中发现的技术痛点、服务难点,又为创新工作室提供了新的攻关方向,形成“培训—实践—创新—再培训”的闭环体系。这种协同机制,不仅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浓厚企业文化氛围,更让员工在规范训练中提升职业素养,在大师引领下感悟工匠精神,价值认同感与归属感持续增强。
人才生产力的提升,最终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数据显示,随着职工技能水平的普遍提高,宁夏机场公司的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航班正常率稳步提升,旅客满意度持续上升,运营成本得到有效优化;工作室的创新成果更是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24年,宁夏机场公司职工在中国创新方法大赛等各级赛事中斩获国家级荣誉1项、省部级71项,正是“双轮驱动”模式下人才生产力蓬勃发展的生动证明。
机制创新疏导出人才生产力“高速通道”
人才生产力的持续释放,离不开制度机制的保驾护航。为打破人才发展的“瓶颈”,畅通人才成长“高速通道”,宁夏机场公司在集团政策体系框架内,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实施细则》,成立专职管理机构,从资格认定、编制设定、考核管理、竞聘管理等方面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体系进行系统重构,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制度蓝图”。
在制度执行中,宁夏机场公司扎实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任务目标管理,制定岗位说明书,与近300名专业技术人员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调整、薪酬待遇紧密挂钩,真正实现“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2025年,新取得专业技术资格77人,36名考核优秀员工通过竞聘走上技术岗位,实现了人才队伍的“能上能下、有序流动”,有效激发了队伍活力。不仅如此,公司还开展首届“卓越工程师”评选,为专业技术人员搭建了展示才华、实现价值的平台,进一步点燃了他们的创新热情与奋斗激情,让人才生产力在完善的机制保障下持续迸发。
立足当下,宁夏机场公司将持续深化“双轮驱动”模式,拓展实训基地功能边界,提升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能级,不断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与创造潜能。在“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引下,宁夏机场公司必将以匠心筑梦、以实干赋能,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更多民航力量。(编辑:李佳洹 校对:陈虹莹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