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郝蒙 通讯员王瑞、唐箐雪、胡思睿 报道:2025年7月23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天府机场”)遭遇强雷雨天气,持续影响航班运行近3小时,致使积压航班最高达95架次。为妥善应对此次大面积航班延误,天府机场创新启用“航班一体化地面排序机制”,有序开展机场运行及服务保障工作,积压航班数量由峰值的95架次消化到0架次仅用时5小时,较过去当量积压航班消化时长缩短37%;出港航班平均延误时间34分钟,较历史数据缩短28%,实现了大面积航延高效处置,将不利天气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

天府机场机坪

天府机场AOC大厅(本文图片均由天府机场提供)
要科学破解不利天气条件下的机场运行难题,构建空地协同的智能决策体系是关键。记者从天府机场了解到,今年2月,天府机场联合西南空管局、各航空公司,以“数据协同、智能决策、全局优化”为核心,完成了基于A-CDM(机场协同决策系统)平台的“航班一体化地面排序机制”功能模块构建工作。据介绍,该机制集成了跑道放飞策略及预计放飞速率、航班命中流控信息、航班地面保障动态等20类核心数据,能够在航班保障全局视角下集中动态显示积压航班、滞留旅客、长时间延误航班数量等信息,同时结合航班类型、运行状态等多维因素,将机场运行情况划分为不利情况运行、大面积航班延误响应等七个场景,再通过科学算法为机场及航司运控人员提供不同场景下的最优航班排序队列建议,并按照预先设定的各航班保障节点时长,逆向推算出登机、关舱门、推出开车、滑行至起飞等关键节点的目标时间,方便机场、空管、航司工作人员精准开展保障,有效减少飞机滑行和跑道入口前排队等待时间,避免旅客机上长时间等待,确保每一架航班从地面到空中一路顺畅,真正实现“空中定容、地面排序”。
据统计,“航班一体化地面排序机制”启用以来,天府机场已成功处置7次不利天气运行情况,航班平均延误时长与旅客机上平均等待时长较去年同类型情况缩短了近一半的时间,机场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显著提升。
据天府机场运控中心运行指挥员杨好介绍:“‘航班一体化地面排序机制’进一步拓宽了航班运行数据实时共享的通道,将复杂的航班地面运行保障过程转化为可计算、可预测的精准流程,为破解不利天气下的运行痛点提供了可行方案。接下来,我们将持续优化机制算法以适配更多复杂场景,扩展数据交互维度以纳入更多运行指标,联合空管局、航司定期开展复盘,让该机制成为支撑天府机场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标杆。”(编辑:李佳洹 校对:陈虹莹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