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报道: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民航作为连接全球至关重要交通枢纽,其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规模始终处于社会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民航业碳排放占全球人为碳排放的2%左右。而随着航空运输量的持续增长,这一比例仍有上升趋势。在此背景下,推动机场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西安咸阳机场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近日召开“双碳机场”四星级评价工作专题推进会,全面部署冲刺阶段任务,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家战略、引领行业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各行业设定了明确的生态红线与发展坐标。民航局早在2021年便印发《“十四五” 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明确要求到 2025 年,机场单位旅客能耗较2020年下降15%,绿色机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西安咸阳机场冲刺“双碳机场”四星级评价,正是对这一政策导向的精准回应。作为辐射西北、连接欧亚的航空门户,其绿色转型成果不仅影响区域生态质量,更将通过航线网络的联动效应,带动整个西北地区交通领域的低碳变革,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深耕现实的具体实践中,西安咸阳机场展现出系统性的绿色发展思维。自 “双碳机场” 评审工作启动以来,机场公司构建了明确的推进体系:在顶层设计层面,编制完成《西安咸阳机场绿色低碳发展规划(2023-2030 年)》,瞄准了能源结构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汇能力提升等六大主攻方向;在中层执行层面,成立双碳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航站楼、飞行区、货运区等 12 个业务板块的减碳任务;在基层落地层面,通过“任务清单化、责任网格化”机制,将具体任务分解责任岗位,形成全员参与的绿色发展格局。
这种系统化推进模式带来了显著成效: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机场铺设的屋面光伏板铺设,年发电量占比占航站楼总用电量成效显著;节能技术应用方面,引入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等先进设备,使航站楼单位面积能耗较改造前下降22%;在废弃物管理方面,建立航空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资源再生”闭环体系,100%垃圾无害化处理,尤其航空餐余垃圾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实现了一定的的资源化利用。
这些具体实践不仅让“双碳”目标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实际行动,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运营经验。
本次会议强调,应该清醒认识到“双碳机场”建设绝非短期的评审达标工程,而是关乎机场长远发展的系统性变革。当前,机场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新能源设备初期投入成本较高,区域可再生能源供应稳定性有待提升,碳核算体系与国际标准进一步衔接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会议明确了攻坚方向,实现既定目标。
从现实效应来看,西安咸阳机场的“双碳”实践已开始显现多维价值:在生态效益方面,机场碳排放强度下降;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节能改造与绿电使用,有效节约年均能源成本;社会效益方面,绿色机场建设带动周边形成新能源汽车运维、光伏设备安装等就业岗位,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随着全球航空业绿色竞争的加剧,“双碳机场”已成为衡量机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西安咸阳机场此次冲刺四星级评价,不仅是对自身绿色发展成果的检验,更是向国际航空市场展示中国民航绿色转型决心的重要窗口。机场将重点完善以数字化为核心的能碳监测体系,实现航站楼、跑道、货运区等区域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并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碳减排激励体系,将节能指标纳入部门绩效考核。社会化为特征的绿色协同体系,必须继续联合航空公司、货运企业、周边社区共同构建 “绿色航空生态圈”。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宏伟目标下,西安咸阳机场的实践就是一块关键的拼图,既填补了西北地区大型枢纽机场绿色转型的实践空白,也为全国民航业提供了“战略落地—政策转化—实践创新—效益显现” 的完整路径参考。这场绿色变革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机场的范畴,它见证着中国民航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型,更彰显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知行合一的大国担当。
随着四星级评价冲刺工作的推进,西安咸阳机场以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姿态,为全球航空业绿色发展贡献 “中国智慧”。(编辑:孙文瑾 校对:王亚玲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