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许晓泓 通讯员曹伟、王正、薛玲祥 报道:进入“十四五”以来,在民航局“智慧民航”建设的指引下,青岛机场围绕“旅客体验提升、运行效率优化、安全管理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四大核心目标,以理念、模式升级驱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突破打造全新的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为全机场管理(TAM)体系的高效构建筑牢根基。
其中,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作为智慧化运行的核心平台,通过深度整合机场、空管、航空公司等多方数据,实现航班运行保障与资源调配的智能化管控。同时其作为全机场管理(TAM)体系的“神经中枢”,以高效能、智慧化运行助力未来智慧民航的发展。

首创电子进程单式运行管控,重构各席位管控模式
为了提高关键航班和异常情况识别效率,青岛机场携手局方、空管及各航空公司,形成了以放行为导向的协同保障机制,整合航班、旅客、行李、货运等数据,将所有可能导致航班延误的因素和环节都纳入系统,重构航班运行的管控模式,对进程监管席、资源分配席、空管协调席和班组长席四大核心席位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并基于席位职责定制化航班单卡,通过电子进程单数字化流转、多源视频监控全景可视化、智能预警等创新功能,使工作人员将精力集中到问题航班,协调资源重点关注,减少90%冗余信息干扰,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空管协调席位管控界面
升级改造后的进程监管席采用保障分区域监管和联动视频监控等手段,综合考虑指挥员的指挥习惯与系统操作方式,促进各席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面对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间缩短了25%。资源分配席则通过航班进港分区管控、甘特图定制化等展示形式,引入指廊地图可视化与冲突预警、飞机状态实时追踪与历史记录等功能,实现保障资源的精细化调度。空管协调席新增全国流量系统限制信息识别功能,采用智能时间轴与航路筛选、TOBT异常分区域管控等模式,强化与空管部门的协同效率。班组长席位则专注于特殊航班处理和全局统筹,通过智能监控联动、重点航班推送等实现问题航班实时干预和调整,确保航班保障流程顺畅,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数据要素驱动,航班离港排序更智能
航班准点起飞是每位旅客的核心期望,也是考量机场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青岛机场为离港航班推出排序系统,运用大数据模型叠加智能算法实现管制逻辑思维“大脑”分析,对出港航班进行自动预排序,为管制人员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推出排序方案,使得航班推出排序的决策时间提速45%。

双跑道放行模式
该系统涵盖单/双跑道排序、航路限制管理及历史回溯模块,通过采集航班起飞时间、航路限制、航班滑行时间、航班保障节点、机型开车时间、机位冲突等关键参考因素,精准预测航空器推出时间,使航空器在跑道端头的待飞时间平均缩减30%,降低航空器推出过程中剐蹭风险80%。同时,将航空器排序信息同步到保障单位手持终端上,让保障人员能够准确分配拖车资源。此外,航空器的排序信息同步展示给其他管制扇区,进而精准制定管制预案,使得航班排序更加精细。
AI算法赋能,航班进港入位更精准
影响航班正常的还有进港航班保障效率。青岛机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的航班精准入位系统,通过深度整合航班落地跑道、历史滑行路线、停泊机位信息、航班时刻等多源数据综合处理,构建高精度时间预测算法模型,精准预测航班进港滑行时间、航空器入位时间、各保障单位应到时间,使各环节保障人员、设备与航班保障节点实现“零时差”衔接,平均缩短保障人员等待时间约6分钟,进一步提高航班保障的智慧化水平和工作效能,实现航班地面保障服务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跨越式发展。
该负责人表示,青岛机场将在建设“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战略指引下,抢抓民航市场复苏发展机遇,深化落实民航局全机场管理(TAM)的建设要求,持续不断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凭借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的设计理念,积极探索智慧机场建设新路径,努力为旅客打造更加高效智能、便捷舒适的出行空间。(编辑:张薇,校对:李季威,校对: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