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贾博 报道:2月22日,由中国民用机场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机场发展大会暨创新成果展在厦门开幕,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哈尔滨机场”)凭借优秀的能源管理成果,荣获2022年度“双碳机场”评价二星级机场称号,成为国内首批获得“双碳机场”认证的机场,标志着哈尔滨机场的绿色机场建设工作获得行业认可,严寒地区低碳机场建设取得新成效。
据了解,“双碳机场”评价是由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准,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开展的关于机场节能低碳水平的星级评价工作,也是目前民航业内影响力最大的碳管理认证标准,其目标是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以及“四型机场”建设相关要求,引导民用运输机场行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该评价从制度、行动、绩效三个维度进行星级评价,由低及高依次划分一至五星级。首次申请认证最高级别为三星级,后续星级认证逐级递增。
哈尔滨机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严寒区域。结合自身地理条件特性,在本期扩建期间,开展了《严寒地区绿色机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在航站楼结构设计、选材用材、施工建设、节能技改等方面共计取得六项技术突破,并获得2018年度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8年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及2018年度首都机场集团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此举为严寒地区绿色机场建筑技术应用提供了引领、指导与示范,有利于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技术在机场建设中的应用及推广。
哈尔滨机场秉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四型机场建设为核心,不断优化能源管理,提升节能减排水平。2018年,通过实施中心锅炉房“煤改气”工程,引入天然气取代煤炭作为新型供暖燃料,正式迎来后煤炭清洁能源时代,能源结构得到初步优化;自2019年打赢蓝天保卫战启动至今,哈尔滨机场围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开展多项节能改造,通过实施APU替代设施建设、引入新能源车辆、新建中水回收设施、车辆尾气改造、新建能源管理系统、航站楼大空间照明智能控制系统改造、机坪高杆灯更换LED灯具等技改项目,场内车辆、设备电动化率显著提升,综合能耗及碳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其中APU替代设施建设项目,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万吨;新建中水回收设施每年节水约12万吨)。
2016年,哈尔滨机场能源管理体系建立以来,按照体系建设要求每年开展内审和外审,识别改进机会,按照国家标准对体系进行换版修订,不断健全体系内容,提高能源管理的系统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实现体系的持续改进。在不断完善体系建设的同时,哈尔滨机场也着眼于绿色发展。2022年,从绿色机场建设调研、总体规划、行动计划(3年~5年)等方面入手,编制并印发了《绿色机场建设系列规划方案》,全面推进绿色机场建设深度发展,将绿色机场建设与体系运行相结合。
后续,哈尔滨机场将持续推进绿色建设工作,以绿色低碳和智慧赋能为目标,将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相融合,积极探索推进节能减碳新措施,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设,充分利用能源管理系统系统,持续发挥能源大数据强大的驱动作用,为绿色低碳机场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促进哈尔滨机场节能降碳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智能化,加快“双碳机场”建设步伐,全力打造严寒地区绿色机场新标杆。